迷惘的一代指的是什么?
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
20 年代初期居住在巴黎的美国作家?斯坦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失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具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头衔。
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1896~1970)和卡明斯(1894~1962)。他们怀着民主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了史无前例的人类大屠杀,经历了种种磨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等口号的欺骗,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生活。失望。这一流派还包括20年代从未参加过战争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困惑和犹豫的作家,如菲茨杰拉德、艾略特、沃尔夫(1900~1938)。尤其是菲茨杰拉德对战争暴露出来的资产阶级的精神危机感触颇深。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流社会的描述,表明旧梦已经烟消云散,“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了觉醒与幻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贯穿了一位美国青年的经历,反映了他在探索人生过程中的兴奋和失望,一种孤独。迷惘的一代作家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他们的主要成功出现在20 年代,然后分道扬镳。
80年代是迷惘的一代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得知他和相恋四年的女朋友分手了。我有点惊讶。他们的突然去世真的很难想象,因为人们将他们视为恩爱夫妻的典范。原因是朋友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让女人幸福,所以无奈放弃,让女人自己去寻找幸福。回想起来,我的朋友,1980年出生,名牌大学毕业两年,在一家大公司当白领。他看起来很帅,但真正的痛苦只有这个人懂。
首先,我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才两年时间,所以还算得上是社会新人。公司里的女学生没有经验,只有一腔热情,她撸起袖子准备战斗。然而,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立刻就暴露了。第一,他们不会拍马屁,认为领导有能力。他们不用做表面工作,所以不被领导赏识。你辛辛苦苦设计开发新项目,领导却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你们的渠道没有打通,也没有打动领导的心。自然,你也没有什么好处。你的努力不会得到认可,你永远都是这样。二是被年长者和老年人排挤。他们害怕你比他们学历高,比他们年轻,他们会对他们的职位虎视眈眈,因为当你带领你工作时,只会挑选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让你去做,这样你就永远不会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实际能力。这个还是不错的。有些人会时不时地送你小鞋子,让你在领导面前感到尴尬。你到处都在挣扎。这就是你的工作给你带来的压力。
第二,在生活中。你刚刚从学校毕业,你还是个新人。你喜欢时尚的东西,更不用说吃穿了。只有那些每天更换的电子产品才让人垂涎欲滴。今天我换了一部带摄像头的三星手机。明天想买一台带WAP功能的NEC型号。简而言之,您渴望时尚的东西。然而你的工资永远会在2K到3K之间波动。当然,也不排除你的家人有背景帮你安排奢侈的衣食住行。大学毕业后1-3年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工资基本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购买笔记本电脑、经常更换手机、穿万宝路牛仔裤、使用BOSS香水呢?看看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同龄人,即使不通过正规渠道上大学,甚至连工作都不用做,他们怎能不恨自己的根,咒骂老天爷没有眼睛呢?
最后,爱。在大学里,你举止优雅,成绩优异。您还可以写两首短诗并演奏两首歌曲。所有的花都是你扔的。然而,大学里最简单的就是爱情,不需要金钱去堆积。每隔一段时间,你花5 美元买一朵玫瑰,女孩们就会欢呼雀跃,让你的脸颊沾满房子的颜色。人们想要的是校园爱情的体验。但到了社会就不一样了。第一,你没有存款,存款全是CS。你可以通过玩奇迹来买房子。即使在低消费城市,购买一套小户型也需要10万元左右。就算你有十万,女生会同意吗?这么小,衣柜装不下,结婚吗?想都别想!两个女孩今天想买一套干净的倩碧三件套,明天买一件摩根连衣裙,后天买一条MAGGIE代言的白金项链。你有没有钱?没钱?然后站在一旁,当你泪流满面地问女孩,我们的爱情呢?美美会微笑着告诉你,赔钱就得不到。好吧,你可以找个地方抽烟喝酒纳凉,说你郁闷了。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不禁觉得上述说法有点可笑,但我认为我击中了20 世纪80 年代初陌生人的要害。从技术上讲,80年代是从1977年开始的,因为70年代的人告诉我,他们的时代是从1967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我有很多80年代初期出生的朋友。他们真的不快乐,很失落,找不到方向感,发挥不出自己的力量。这种压抑很重,就像一把钝刀插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们不会因为锋利的刀刃而立即死去,但却始终处于让人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这让我想起了《The Lost Generation》,美国的“迷失的一代”。他们不像“失落的一代”那样颓废,但失落和绝望是平等的。 “迷失的一代”实际上是指一战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1920年代初生活在巴黎的美国作家?斯坦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失的一代。”海明威用这句话作为他的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成为了这群没有纲领、没有组织、却有着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号。他们常常描述美国梦破灭后人们的绝望、衰落、窒息、黑暗和迷失方向。读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意识到这不是资本主义下现在人们的性格,而是80年代新生的压抑和哭泣。这种想哭的感觉和“迷惘的一代”有什么区别吗?
/p80 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学会适应社会,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毕竟这是一个物质社会,再庸俗也还是存在的。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共同纲领的有组织团体。该词起源于旅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她曾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失的一代。”海明威用这句话作为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于是“迷失的一代”就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他们痛恨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迷惑下,他们带着民主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最初想象的英雄事业。所谓的“民主”、“荣耀”、“牺牲”都是谎言。他们经历了战争中的种种磨难,了解到了普通军人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想法和感受。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名士兵》、E卡明斯的《大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欧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在欧洲作战并受重伤。海明威当时对于战争的态度和其他反战作家一样,仅限于厌恶、逃避和咒骂。他也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不抱希望,因此他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迷茫感和悲观感。 “迷失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战争的作家,还包括20世纪20年代那些没有参加战争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困惑和彷徨的作家,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托马斯S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人。 “悲惨一代”主要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以后,包括海明威在内的他们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http://www.jjfll.com/ReadNews。
为什么称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这个名字因何而来?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参加第一次战争时,他还很年轻。由于当时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他和很多美国年轻人一样报名参军。然而,他的眼病阻止了他入伍。第二年,海明威参加了由美国人组成的志愿野战救护队,并在红十字救护队中担任司机。在前线待了一周后,他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在拖着受伤的同伴回来时,膝盖被机关枪射中。海明威身上和腿上有200多片弹片。他在米兰的一家医院住了三个月,接受了十几次大手术。战争的残酷使海明威精神崩溃。后来他回忆道:“我在身体、心理、精神和情感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大西洋彼岸的家乡。然而战争的残酷印象、残酷的打斗以及战场上目睹的惨烈死亡都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陷入了彷徨和沮丧的状态。据他的亲戚介绍,从战争中回来后,他“不想工作,不想上大学,不想做任何事,成了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当时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理想都被战争摧毁了。他心情郁闷,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他躲在一个小世界里,试图用爱情、友情、享乐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逃避现实。他也试图通过刺激的活动让自己振作起来,但消极的隐士思想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并不能满足他。他反而远离了日常生活,陷入了更深的悲观和绝望。海明威身上典型地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悲观消极色彩,这也体现在他的当代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典型地存在着“迷惘的一代”的悲观、消极色彩。由于战争,人们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理想,以及迷失所带来的无限“迷茫”。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及其悲剧的研究分析来阐释海明威的“硬汉”人格——在悲伤中挣扎,这是人类精神不朽之所在,也是人类意识的价值所在。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做人生赢家!海明威从迷茫中走出,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英雄。海明威式的英雄无一例外都是果断、顽强、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充满与厄运抗争到底的激情;海明威式的英雄都是硬汉,精神不可战胜;这种风格的英雄都是孤军奋战的硬汉。这就是海明威性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