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茶之载
最早见于唐代李昭《唐国史补》,其中:“寿州有霍山黄芽,周琦有屯群茶,浮梁商人缺席。”此时的黄芽组茶,应该是指自然界中黄色嫩叶茶的总称。陆羽《茶经》写道:“留在体制内的是黑的,白天长大的是黄的”,这里的饼茶“黄”是指当天制作的饼茶表面的自然颜色。第一春茶富含氨基酸,多为嫩黄色。这时候就没有真正的黄茶了。
明朝万历年间,许次纾《茶疏》写道:“江南温暖,独适于茶,江南南北称为六安。不过六安是其县名,其实是霍山最大的蜀山。尽管这座山的制造业很差,但食物还是被油炸和烘烤,在它从锅里出来之前就被烧掉了。同时,竹子被用来建造巨大的稗子,并在天气热的时候储存起来……”指出山区茶农不善于泡茶,即在除水、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叶绿素会在高温湿热的影响下部分破坏,从而发生茶绿色变黄。虽然作者批评了当地制茶技术的落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茶技术的诞生是由于绿茶生产不当。
真正的黄茶工艺的确切记载,可以在光绪年间的赵翼《蒙顶茶说》中找到,上面写着:“一芽只摘一叶,先用火烤。用新水壶烤,大火烧,叶子用纸包好放在水壶里烫,等半天,出来再揉。僧侣们围着一个箱子坐着,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它们。揉搓好的碎片均匀的摊在纸上,摊在壶嘴上晾干,那些绿色、湿润、干净的才是精挑细选的正面贡茶。茶叶烘焙时略厚,叶背呈褐色,略嫩,但呈深色。这都是吃剩的,茶不是贡品。”本文中,蒙顶山上的僧人详细制作了蒙顶黄芽贡茶的细节。用竹纸和透气性好的竹叶包裹茶叶,加热使其变黄,然后揉搓再烘焙。真正意义上的黄茶的出现,一定是在炒绿茶技术成熟后,借鉴绿茶制作时黄化失败的经验,提高茶叶品质的一种途径。
二、黄茶的制作
黄茶的加工一般包括杀青、闷黄、干燥等基本步骤。
杀青是黄茶品质形成的基础,高温能彻底破坏酶活性,阻止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黄茶的锅温比绿茶低,在160到180之间。为了形成湿热的条件,尽可能大程度的破坏叶绿素。同时多酚类化合物经过非酶自动氧化和异构化作用产生少量茶黄素,是黄茶形成黄汤和黄叶的主要物质基础。
滑爽黄茶是黄茶加工特有的,也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工序。黄茶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酶失活后被完全破坏,但在黄茶窒息过程中酶活性再次上升。这种酶活性的恢复是微生物分泌胞外酶的结果。发黄过程中微生物再次繁殖,中后期酵母菌成为优势菌株。这种酶的活性很弱。多酚类物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在湿热作用下水解、热解,氨基酸总量增加;多糖水解,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增加。产生的茶黄素会与茶汤中的咖啡因复合,从而减少游离咖啡因;茶多酚的自动氧化会形成一定数量的氧化产物,减少收敛性强、味苦的酯型儿茶素,增加简单型儿茶素的含量,使黄茶的口感甘甜醇厚,无苦味和涩味,茶叶顺滑而薄。
黄叶先在较低的温度下烘烤。随着水分的缓慢蒸发,叶绿素进一步转移
与绿茶相比,黄茶趋于温和,对肠胃的刺激减缓。黄茶作为一种独特的茶,香甜宜人,有其独特的韵味。闷黄太淡,类似绿茶;太闷黄,有一种水闷的感觉。嫩度较高的黄芽茶,在黄石闷的时候一定要把水分降低到较低的水平,尽量让它闷着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久而久之,会有一款黄芽茶让你惊喜!
寿州之霍山黄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信阳毛尖_毛尖的功效与作用-信阳毛尖网 - -【信阳毛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angmaojiantea.com/7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