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茶,总会想到各种制作工艺带来的复杂风味。绿茶需要杀青,红茶需要发酵,普洱茶需要陈化才能食用……
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最接近茶本身的天然味道呢?
答案就在白茶里。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是工艺最简单的一种。采摘多汁的茶叶,曝晒或阴干,自然萎凋、干燥,即成为白茶。
没有复杂的工序,也没有太多的人工干预,白茶呈现的是最接近自然的清新甘甜的口感。如果是经过晒干的白茶,也会产生十足的“阳光味”。光是闻一闻就会让人心情舒畅。
今天就让企鹅君带大家认识一下这款返璞归真的白茶。
1 |什么是白茶
我们以前喝过安吉白茶,其实是绿茶,但因为芽叶是白色的,所以被称为“白茶”。
六大茶科中的“白茶”,其实是通过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来区分的。茶树鲜叶晒干或阴干,自然萎凋,微发酵,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烤。这样的茶称为白茶。
简单的制作工艺也让白茶的茶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存。很多茶叶都有茶毛,但经过各种工序,难免会脱落。白茶泡好后,仍能覆盖着毛茸茸的白毫,根根分明,泡水后更显晶莹剔透。
这白毫的用途不仅是好看。其主要成分为氨基酸,能给茶带来独特的“细香”,如雨后的青草般清新,略带回甘的余味。
茶毛一般出现在嫩芽或嫩叶上。茶叶越嫩,白毫就越多,白毫的分类也与其有关。顶级的白毫银针都是嫩叶,香味自然流露,其次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白牡丹,以及以叶子为主的寿眉。
如今,我们常见的白茶品种主要是福鼎大白和正和大白,俗称“南路”和“北路”。由于产地和制作方法的不同,以福鼎大白为代表的“北路”和以正和大白为代表的“南路”在外观和口味上风格各异,各有千秋。
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喝福鼎的白茶,因为福鼎的产量较高,知名度也较高。
2 |福鼎白茶
白茶的诞生
福鼎太姥山曾是古代道教仙人隐居之地,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明代《广玉记》有记载:“富宁府太姥山名茶,曰绿雪芽”。
清代,福鼎人开始采摘菜茶的壮芽制作银针,这就是白毫银针的雏形。后来,有人把太姥山的绿色雪芽移植到福鼎诺豆镇。下山后,“绿雪芽”适应性强,芽上长满绒毛,毛色洁白晶莹,发芽早,产量高。称为“福鼎大白”,是当今福鼎白茶的始祖。如今,太姥山上有一棵百年福鼎大白母树,守护着水土。
福鼎白茶
早在明代,就出现了类似白茶的生产工艺。明田一衡《烹春草图》云:“芽茶先以火制,以晒茶为重,也更接近自然,无烟无火。”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生晒茶,但福鼎大白茶晒后确实能激发翠绿鲜活的风味。
想要烘干出好的白茶,不仅需要根据风向、光线、湿度等因素调整烘干方法,还希望上天眷顾你。采摘茶叶后,如果连续几天天气不晴朗,无论制茶机有多好,也无济于事。现在也有茶馆采用室内萎凋工艺,借助现代化设备控制温度和湿度,或者将室内萎凋与阳光结合起来,各有各的优点。
绿茶不经杀青,红茶不经过充分发酵,白茶中的活性酶被保留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活跃,分解茶中的蛋白质,产生具有鲜味和甜味的氨基酸,这也给福鼎白茶带来了浓郁的口感。口感饱满醇厚,深吸一口气,阳光的芬芳充满肺部。
3 |新茶和老茶,哪个更好?
有些茶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这就是茶的魅力。
例如,普洱茶刚泡时容易发涩,需要耐心陈化,才能形成醇厚的香气,具有老茶特有的沧桑感。
白茶与普洱茶有相似之处,但更有趣。新茶鲜甜,本身就足够美味,而且茶中的活性酶没有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酵,香气会逐渐变化。
新茶的香气,经过3-5年的陈化,将被打磨成清新的荷叶香; 8年以上的白茶,有甜枣香;如果存放15年以上,就会转变为醇厚甘甜的药香。随着甜度的增加,冲泡出来的汤色会逐渐由浅黄色变为杏黄、琥珀红。
想想伴随着一茶经历由新到旧的变化过程,品味它在漫长岁月中微妙的成长和变化,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但总体来看,老白茶还是比新茶稀有。福鼎人视老白茶为消炎杀菌的圣品。患有感冒、湿疹、牙龈肿痛的孩子,常喝几杯老白茶。这已成为当地的民间偏方。
老白茶不仅氨基酸含量较高,而且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着增加,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