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的步骤,传统制茶工具有哪些

我国茶区幅员辽阔,主要分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这是茶树的起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云南

云南茶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代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进红茶加工技术,生产出普洱熟茶。茶叶加工技艺的民族性也是一个民族大省特色的体现。

作为茶的发源地,云南省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其中4个再加工茶为普洱贡茶(2008)、大邑茶(2008年)、下关沱茶(2011年)、德昂酸茶(2021年),红茶有滇红(2014年)1项,另一种茶俗是白族三道茶(2014年)。

1、普洱茶制作工艺(贡茶制作工艺)

“贡茶”是指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

普洱茶因产地而得名。普洱贡茶是在原普洱府(现云南省普洱市宁尔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贡茶厂经过“五选八弃”的严格程序精制而成。深受清朝皇帝的喜爱。普洱茶成为贡茶后的百年间,“夏饮龙井,冬饮普洱”成为清宫的饮茶习惯。普洱贡茶不仅是清代皇室的至高象征,还广泛用于祭祀、医药、赏赐、馈赠,特别是作为国礼赠送各国使节。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园风景

普洱茶和贡茶的制作工艺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实践,约定俗成已经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序。

原料选择:开采时,村长和有威望的老人会通过占卜和实地考察,选择普洱茶和贡茶的第一矿区。普洱历史上对贡茶的采摘有“五选八弃”等严格要求。 “五择”是:择日,即选择雨前的吉日;择日,即择雨前的吉日;择日,即择雨前的吉日。选时,即选择晴天、日出前采摘的最佳茶叶;选择茶山,就是选择最好的茶园;并选择茶。选择茶枝。 “八弃”是茶叶采摘的具体要求,即剔除无芽、剔大叶、剔小叶、剔细芽、剔芽、剔淡色、剔食虫、剔紫色。

杀青:在火锅中采用拌馅和晃动相结合的方式,使鲜叶受热后均匀地失去部分水分。关键在于温度的掌握,完全取决于经验和感觉。茶叶温度太低,鲜叶的涩味无法去除;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活性酶会被破坏过多,不利于后期发酵和茶多酚的保留。普洱茶最显着的特点在于随后的自然发酵,产生越来越香的味道和独特的保健功效。

揉捻:将已杀青的茶叶直接用手揉捻,关键是掌握轻重和重力方向的技巧。目的是将茶叶揉成丝,晒成晒干绿茶。

蒸压成型:将速溶晒干绿茶经蒸煮、装袋、成型、整形、干燥、包装制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

2、普洱茶制作工艺(大邑茶制作工艺)

云南省勐海县旧称“佛海”。

1939年,著名制茶师范和君创办勐海茶厂,研制生产普洱茶。 “大益”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晒干绿茶为原料精制而成。生产工艺包括原茶加工、发酵、不同内质特征的茶(包括不同产区、不同季节、不同等级等)30余道工序,构筑了产品丰富、和谐、稳定的口感。从而产生了一大批经典的普洱茶产品。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大邑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干的

原茶加工

采摘、摊铺、杀青、揉捏、干燥。

发酵过程

选材、堆放、潮汐、翻转、疏通、风干、老化、堆码。

筛选进程

圆筛、摇筛、风选、重做、分选。

搭配流程

采样、混合,甚至堆叠。

成型工艺

潮水、称茶、蒸茶、成型、压制、拆包、置茶、上烘、下烘。

包装流程

棉纸印刷、内包装、装订管、外包。

3、红茶冲泡技艺(下关沱茶冲泡技艺)

沱茶是一种紧压茶,形状为圆锥形的馒头,一面像圆面包,一面像中间凹陷的厚壁碗。沱茶历史悠久。下关虽不产茶,但却汇聚了云南各地最好的制茶原料。只有云南下关出产的沱茶才称为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创造的。以云南大叶晒干绿茶为基本原料,主要工艺为筛选、分选、半成品拼配、称重、蒸制、压榨、干燥、包装等。关键技术。

2011年,红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关沱茶

其中,压缩成型是关键技术。 1953年以前,都是用双手揉捏,费时费力。后来改成木凳来压。工作台上有凹凸凹槽,利用提杆原理进行按压。之后放入布袋中冷却,定型后将布袋解开。在木架上晾干以完成压制过程。这些技艺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只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才能掌握。上述工艺特点具有显着的地方特色和多种价值。

4、红茶生产工艺(滇红生产工艺)

有人说,滇红茶汤的味道是云南风格,其特点是“厚、浓、鲜、香”。 1937年,“滇红之父”冯绍秋尝试用云南凤庆当地的大叶茶生产红茶,并获得成功。随后出口海外,为抗战换取宝贵的外汇。

2014年,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总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产区大多位于云南省南部的临沧、保山、西双版纳等地,被科学家称为“生物优生区”。

滇红工夫茶,又名滇红条茶,芽叶肥硕,金毛外露,汤色鲜红,滋味浓厚,香气浓郁。滇红碎茶又称滇红分级茶,形状均匀、色泽深、滋味浓郁、香气浓郁、汤色鲜红。

滇红茶的传统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初加工是滇红茶生产的关键。有“初加工五把关”之说,即鲜叶原料是基础,适度萎凋是前提,充分揉捻是关键,发酵配合是中心,二次干燥是保证。

五、德昂酸茶的制作工艺

德昂族是云南省芒市的古老民族之一,有“茶民族”、“古代茶农”的美誉。

春季和夏季通常用来泡酸茶。以云南大叶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厌氧发酵、捣(或捣)、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厌氧发酵是关键。将卷好的叶子放入竹筒或土盆中,压实埋入地下,发酵2个月。

德昂酸茶可分为湿茶和干茶。湿茶是用来吃的,干茶是用来喝的。饮用酸茶汤色会因陈年而呈现黄绿色、金黄色或红色。酸茶香气微酸,口感柔和爽口,回味甘甜。

2021年,德昂酸茶制作技艺将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民俗风情(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每逢节日和宾客来访,喝“三道茶”:一苦、二甘、三余味。待客礼仪。

第一道菜是苦茶。将茶叶放入小沙壶中,炒至有焦味,倒入开水,片刻后将茶汤倒入茶杯中。此茶汤色浓烈,呈琥珀色,味微苦。苦难是第一位的。”

第二道菜是甜茶,是用小沙锅加水煮的。小茶杯换成小碗,盛有红糖和核桃肉,倒入茶中,端上桌。

三是余味茶。将少许胡椒粉和一勺蜂蜜放入茶碗中,然后倒入沸腾的茶中。此茶甜、苦、麻、辣,回味无穷。意思是说,人生总要留有余味。甜蜜的真相。

2014年,茶俗(白族三道茶)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广西

广西省入选2项,六堡茶红茶泡制技艺1项(2014年),瑶茶茶花茶习俗1项(2021年)。

1、红茶冲泡技巧(六堡茶冲泡技巧)

六堡茶主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和县、藤县、岑溪、灌阳等地。

六堡茶属于红茶,被誉为茶船古道上的“黑色宝石”。经杀青、揉捏、堆垛、初蒸、发酵、复蒸、干燥、晾干、加压、陈化等工序制成。干芽壮实,呈黑褐色油状,汤色红亮。味道醇厚爽口,散发着独特的槟榔香气。

2014年,红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六堡茶民俗(瑶族喝油茶的习俗)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瑶族喜食油茶,油茶咸鲜可口。

广西瑶族的油茶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的范畴。从茶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饮茶的习俗,也是瑶族待客的传统礼仪。客人一般喝油茶不少于三碗,有“三碗不见外”之意。

瑶族茶花

先将米花、花生、黄豆等材料炒、炒或煮沸,然后另起油锅将茶叶炒至颜色微变,散发茶香时加入适量姜、盐翻炒,然后加水煮3至5分钟,捞起所有茶渣后,将准备好的材料倒入茶汤中。品尝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葱、姜或韭菜等调味料。

2021年,该民俗(瑶族油茶俗)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川

四川省有2个项目入选,1个是蒙山茶唯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公共品牌,涵盖4个绿茶类和1个黄茶类。另一种产品是再加工茶南路边茶。

1.红茶泡茶技巧(南路边泡茶技巧)

南路汴茶是四川省特产,雨城、名山、荥经、天全、邛崃五县(区、市)所产的汴茶归为“南路汴茶”。是历史上很早就销往西藏、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的茶叶,很早就进入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地区。

南路边茶,形状棕黑油润,汤色棕红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持久。添加酥油、盐、核桃仁等制成的酥油茶,是藏族同胞不可缺少的传统饮品。

南路边茶

生产过程主要分为采摘、原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有重度发酵、后发酵、多重发酵、无酶发酵、变色发酵等。

2008年,红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制作技艺)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是中国传统茶区,也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地方之一。当地以“蒙山茶”茶产业集群为基础,运用蒙山茶传统生产工艺,打造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2021年,蒙定甘露、蒙定黄芽、蒙定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5种代表性茶产品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黄芽

贵州

贵州省入选1项,都匀毛尖茶生产技术(2014)。

1、绿茶冲泡技艺(都匀毛尖茶冲泡技艺)

在高海拔、低纬度、日照少、多云雾、好山好水的生长环境下,都匀毛尖的新鲜感十分明显。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新毛尖”、“鱼钩茶”、“队列茶”,产于贵州省都匀市。清明前后开采。第一次发育选一芽一叶,长度不超过2厘米。通常500克毛尖茶需要53000至56000个芽头。干茶形状紧密卷曲,颜色银白中带绿。冲泡时水温为85至90。浸泡时间可以缩短。冲泡后香气浓郁,味道鲜美。绿至黄,味浓,叶厚。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茶的制作工艺复杂、细腻,同壶“一炉出宝”。整个工艺流程包括采摘、整理、揉捏、揉捏、提升、烘烤等工序。它是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2014年,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信阳毛尖_毛尖的功效与作用-信阳毛尖网 - -【信阳毛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angmaojiantea.com/61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