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增强公众对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的认知,提高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将陆续与大家分享39条内容。传统制茶技艺和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
绿茶——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市。清光绪元年,徽州曹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玉大茶铺”。他带领家人在清明前后采摘肥大的芽叶,制成鸟嘴形状的茶。该茶因其“白毫披覆,芽峰似峰”而得名“毛峰”。
毛峰茶深受各界喜爱,远销国内外。其茶叶种植面积已扩大到整个黄山南北,故更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鲜叶,以一芽一叶为标准,当地称“麻雀嘴微张”。初烤、复湿、足烤、后整理、烘烤。
其中,整理是黄山毛峰制作的关键工序。它是在深底锅(俗称“桶锅”)中进行的。锅入锅时,温度在150左右。
制成的黄山毛峰薄而扁,形似“雀舌”,鱼叶金黄,色泽淡绿,微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新持久,口感嫩、鲜、醇。
太平猴魁
(图片由黄山益心茶业提供)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创制于清朝光绪年间。茶商时不时地采摘顶级茶叶整齐的芽叶,高价出售。家住后港的王奎成受到鲜叶可以精挑细选的启发,就在当地采摘健壮的一芽二叶,精制成茶。因太平县后坑、后港地区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又因茶艺创造者名为“奎成”,故名“太平后奎”。
太平猴魁的制作技艺有挑尖、撒青、杀青、塑化、分烘、老烘、老烧、装桶等。
采摘技巧有“八不”原则:不捏叶;不摘叶;不摘叶。不想要太大或太小的芽和叶;叶子没有完全张开;不要瘦;不要变得不健康;不受病虫害侵害;不适用于紫芽茶;不适合那些节间太长的人。
精加工时,精加工锅要用扁深的锅,并预先对锅进行打磨,使锅内光滑、有光泽。炒时“轻拿、舀净、抖开”,茶叶不能在锅里滚动。绿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成品的色、香、味。
干燥是太平猴魁传统制作工艺中的关键步骤,有分子干燥、老烤、老火三个工序。干燥过程中,用手将茶叶摊开均匀,不要弯折,趁叶子柔软的时候,用手掌按压整形。老干过程中,将茶叶倒入顶部,轻轻拍打。待茶叶凝固后,用手按压顶部顶部一次,使茶叶挺直。陈化后,将茶叶铺在竹簸箕中,让梗的水分渗入叶面,然后用老火翻茶。烤盘的温度约为50C。放入铁桶内,待茶凉后盖上芦叶,密封保存。
太平猴魁形状扁直,色泽翠绿光滑,主脉暗红色。冲泡时,花蕾和叶子慢慢伸展,直立成花,就像兰花一样。
六安瓜片
六(l)安瓜片源自六安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产茶历史悠久。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指出:“六安府的片茶,为上品茶”。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其发展达到鼎盛。清末诗人李光庭形容当时京都的茶市为“金粉装点,徽商争抢六安茶”。
六安瓜片产于大别山北麓。它由单片叶子制成,没有芽和茎。火,旧火)。
拉片是指将采摘下来的鲜叶去掉芽、蒂,将拉好的茶叶分成嫩叶、老叶、茶梗,然后分别炒制;烘烤分为粗火、小火、老火。三遍,三遍烘烤的要求不同,温度逐渐升高。
其中“老火”是六安瓜片的特殊工艺。这是最后一次烘烤。腊老火的火温比毛火、小火要高,而且力求均匀。老火茶每筐3-4公斤,每个火摊可配备两到三个晒筐。每篮茶需烘烤五十次、六十次,甚至七十次。拉老火对六安瓜片特殊色、香、味、形的形成影响很大。当茶叶表面结霜时,可以用手揉成粉末,然后烘烤。
六安瓜片是著名的单叶绿茶。其独特的采摘技术,使茶叶笔直完整,无芽无梗。
待续.
部分图片及动画来自网络
审稿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丁勇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茶叶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