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从首次发现茶叶鲜叶有治病功效至今已有四五千年了。
中国也是最早使用茶的国家。据史料记载,商代(约公元前16 - 11世纪)以干鲜叶作为贡品,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1年)以茶作为祭品,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年)以茶为祭品。 - 476)茶作为食物,战国(475 - 221 BC)茶作为药物,西汉(206 BC - 公元8)茶作为主要商品之一,西晋(265 - 316 AD)茶鲜叶被用作汤,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在工饼茶中加入鲜叶,唐代(公元618-907年)发明了蒸青团茶,宋代(公元960-1279年)发明了蒸青散茶,明朝清朝(公元1368-1644年)创制了炒绿茶、黄茶、红茶、红茶,清朝(公元1644-1911年)创制了白茶和绿茶。至此,六大茶类齐全。从此,所有新创造的花色、新花色都被纳入六大茶类之中。
目前,茶叶品种有数百种。俗话说“茶茶虽老,茶名不可学”。国外生产的茶只有红茶和绿茶两种,没有其他茶类。花哨的名字很少,根本没有分类。
建立茶叶分类理论是我国的责任。茶叶分类是准确、系统地将茶叶分类的一门专业学科,清楚地显示茶叶的发展过程和相互关系,显示品质和生产方法的系统性,可以看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国外,用“Black Tea”来代表红茶是错误的。茶树品种乌龙(Oalong)的音译代表绿茶。请问是铁观音品种有名,还是乌龙品种有名?这是好是坏。翻译“Green Tea”代表绿茶,是另一种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既不统一,也看不出质量的差异,因此不适合实际应用。既然六大茶类都是我国发明创造的,那么茶叶分类理论也应该由我国建立。外国人分不清茶的名称,更无法分清茶的种类。外人为他们做事,有人却视而不见,太奇怪了!
一、茶叶命名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一
一种茶必须有一个名称作为标志。无论是分类研究还是实际应用,茶都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名称。
命名和分类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工夫红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而白毫银针,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茶叶的命名通常具有描述性,名称的优雅是其他商品无法比拟的。
茶叶命名的依据不仅因形、色、香、茶树品种的不同而异,而且产地、采摘期、技术措施、销售网点等也不同。命名方式也不同。
大多数茶名都是描述其形状的,如瓜片、毛峰等,都是描述形状的。还有很多描述其色香味的茶名,如黄芽,描述其干色;黄芽,描述其干色;黄芽,描述其干色。这种茶有古名和现代名。
特殊名茶赋予地名,古今十分常见。唐代的寿州黄芽、宋代的谷竹紫笋都成为历史上的名茶。又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武夷岩茶等,至今仍在使用。近代还有不少以地名命名的名茶,如南京雨花、安化松针、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根据采摘时期不同而得名,如古时有探春、次春,现在的明前、雨前、春瑞、秋香、东片等,或按采收时间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季节。根据制茶工艺的不同而得名,如炒绿茶、工夫红茶等,它们是根据茶树品种的不同而得名。过去,福建、台湾两省茶叶品种最多,有梅盏、蓝旗、大红袍、铁罗汉、大闸蟹、桃仁等。现有铁观音、乌龙、水仙等名茶品种。根据不同的销售渠道命名,如国产茶和出口茶。
还有以创作者名字命名的,如大方、惜春等。
茶的种类繁多,名称也很混乱。同一种茶的名称有十多个。例如,世界各地的国产名茶,其外观和内在品质相似,而古今名称不同。
茶的品质差异很大,但茶的名称是相同的。比如绿茶有莲芯,绿茶也有莲芯;绿茶有银针,白茶也有银针;黑茶也有贡剑。对这些杂乱的茶名进行研究和分类时,必须分别审查,对俗名进行更改和更名。
二、茶叶分类依据
茶叶是食用商品,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品质的区别。说到茶,就不得不提品质。质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生产方法不同造成的。科学的分类方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必须表现出质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必须表现出制造方法的系统性。
同时,要把握主要内容变化的系统性。茶的发展顺序应视为茶的分类顺序。它在传统流行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化,易于应用。
茶的分类应以制茶方法为依据,茶品种的发展应以制茶方法的演变为基础。
从一种茶到那种茶,制作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革。这将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茶叶的品质也会不断变化,因此会产生许多品质不同但相似的茶叶。由量变到质变,经过一定时间就成为新的茶种。
每种茶都有其共同的制备方法特点。例如,红茶有共同促进酶活化,彻底氧化黄烷醇(儿茶素多酚)的过程,绿茶有共同活化破坏性酶,阻止黄烷醇氧化的过程。在整理过程中,黑茶都有一个共同的堆积和着色过程。两种茶的品质非常相似,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也相似,有着密切的关系。
反之,如果两种茶的品质相差较大,其制作方法也不相似,关系也比较疏远。例如,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的品质相差不大,制作方法也相似,而工夫红茶和红丝茶的品质则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