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南浔佳人
光对物质的作用,即光波的能量被物质吸收的部分,会引起各种效应。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投射,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物体吸收的光的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引起化学反应。
明代田子仪说:“与其在阳光下摩擦,不如在阳光下生活。”目前,红茶、白茶、绿茶仍在进行日晒萎凋,因为它能引起茶叶的一系列变化,提高茶叶的品质。和晒干的茶叶。 ——《制茶》,安徽农学院1979年编
红茶的制作方法是由绿茶、红茶、白茶发展而来的。人们在干燥白茶的过程中,注意到红茶在阳光下会枯萎,从而总结出红茶的制备方法。据陈赓教授考证,晒代杀青是杀青的简化,是在油炸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揉捏后发现叶色变化很快,因此总结出颜色变化的规律。卷起来、堆起来,叶子变红,然后炒、烤,颜色和味道都变了。功夫红茶是简化制备的结果。简单省力,可直接晒干或卷起来。 (《茶业通史》)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一般生产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这里,“预干燥”是指晒干,“后干燥”是指晒干。
为了了解阳光对红茶加工的作用机理,将萎凋和萎凋简化为“晒前”和“晒后”。
1.预干燥
萎凋是红茶的制作过程。萎凋过程一方面是鲜叶的物理变化,另一方面是化学变化。外部过程是水分的流失、内部品质的变化、叶面积的缩小、叶质由硬变软的变化、叶色由鲜绿色变为深绿色以及相应的香气变化。萎凋方法主要分为: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低谷萎凋等。
本文重点讨论太阳的枯萎。
云南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阳光是最好的干燥工具。在云南,人们将茶叶晒干制成普洱茶和晒干红茶。为了更好地了解“烘前”和“烘后”,对云南红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从云南红茶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红茶生产中利用阳光加工茶叶的技术。
晒萎在红茶生产中并不少见,红茶、金骏眉、新阳红、滇红等品种均采用。
民族红茶的加工:日晒萎凋是在室外向阳的位置搭起“青架子”,架子上铺上竹席,然后在竹席上铺上青席进行干燥。这种绿架干净卫生,上下空气流通,有利于萎凋。枯萎时,将鲜叶撒在绿凳上,摊叶厚度3-4厘米,每10-20分钟翻叶一次。叶子柔软无光泽,茎不断折断,绿气稍减至中等。
日晒萎凋时间取决于阳光的强度和鲜叶的含水量,一般需要12小时。强光下30-40分钟即可完成萎凋,弱光下3小时以上即可完成萎凋。
信阳红:萎凋的理想温度为25左右。春茶一般在上午11:00之前或下午1:30之后供应;夏秋茶供应时间为上午10点前或下午3:00后。中午阳光强烈,易灼伤鲜叶,不宜枯萎。也可将遮阳网搭在阳光下,在遮阳网内搭上枯帘或竹席,使其枯萎。萎凋时,将叶子薄薄地铺在萎帘或竹席上。以叶片基本不重叠为宜,约0.5kg/m2。春茶的萎凋时间一般为1-2小时,夏茶的萎凋时间为1小时左右。在萎凋过程中,将它们翻过来。越接近中午,翻动次数越多,使枯萎均匀。萎凋适度时,应将枯萎的叶子及时移入室内冷却,并结合翻转和搅拌,释放热空气,使揉捏前的叶子温度接近室温。
晴天选择清洁干燥、地面平坦、避风、防晒的地方,将鲜叶均匀地摊在阳光下。叶子每平方米0.5斤左右,叶子基本不重叠。中间将叶子翻动一次,结合翻过的叶子适当展开。当枯萎到一定程度时,必须移至阴凉处散热,并继续蒸发水分,直至达到适度的枯萎程度。
强光下萎凋,易导致叶片红化、枯萎不均匀、芽叶黄化,不宜采用此法。 (《泡茶科学(第三版)》,夏涛主编)
日晒自然枯萎
红茶生产为什么要采用晒萎法? 1979年农业院校教材《制茶》中有明确的解释:
1979年,《制茶》教材在农业院校试行,小德征集书籍
从陈赓教授的理论中不难看出,在生产中,晒干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增加茶汤的香气和浓度,降低生产成本。日光萎凋曾经是最常见的萎凋方式,但由于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已逐渐在红茶发展史上消失。茶叶的大规模生产确实增加了茶叶的产量,使茶叶从少数人的奢侈饮料变成了每个人的日常饮品。然而,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生产方式却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进程而被淘汰、消失。
晒干红茶确实存在明显的缺陷,但在实际的制茶过程中,制茶人也发现,采用晒干技术加工特定产地的鲜叶,可以生产出品质优良的红茶。
作为云南茶业引以为豪的红茶,我们可以追溯悠久的历史,学习前人的生产经验,做出大多数现代消费者所接受的红茶产品。我也希望最常见的晒干(预干)红茶能够在众多红茶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的回声。
在云南,广泛使用晒制的红茶。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云南引进了红茶萎凋罐,在滇红的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了萎凋方法,如室内自然萎凋、加温萎凋罐、室内加温萎凋法、帘式干燥法等。渐渐放弃了太阳枯萎的方式。
这就是红茶泡制过程中的“预烘”。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红茶的“前烘”和“后烘”。
二、干燥后
“晒后”是指将茶叶在阳光下晒干的过程,是目前市场上最热的“晒红”工艺。
对于红茶的干燥来说,红茶的主流干燥方法是烘焙。从1975年云南第一本制茶教材到2018年最新版《制茶科学》,干燥是红茶的主要干燥方法。
回顾历史,1956年私有制改革完成后,茶叶进入统销统购时代。此外,周恩来1957年考察欧亚茶叶产区后,提出中国茶业必须推行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对红茶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干燥在红茶干燥方法中占有绝对地位。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红茶产区之一,滇红的生产方法也严格遵循机械化生产理念,采用冯少秋2007年提出的“均匀萎凋、缓揉、适度发酵、二次干燥”的技术规范。 1952年,逐步淘汰太阳能干燥。
作为当时云南省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云南红茶承担着出口创汇的经济任务。红茶的品质决定了红茶出口的数量,红茶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都有严格的标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没有人敢冒巨大的生产风险和政治风险选择晒太阳。
长期以来,国家实行茶叶统购统销,对茶叶生产有较强的指导和规划作用。在红茶的具体制作中,茶叶的干燥是通过烘干来进行的。使用阳光作为热源干燥红茶的数据和实物样品很难找到。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普及,不少基层厂家和企业开始尝试采用晒干工艺(晒红)来制作红茶,但并不利于红茶的生产。
接下来,根据笔者收集到的晒干红茶的数据,对晒干红茶的现象进行梳理。
晒制的红茶(日光红)在专业的茶叶评价中是看不到的。 1998年沈氏主编的《茶叶评价指南》明确指出:“茶叶初加工时受日光照射,除晒青绿茶外,其他晒干茶均属劣质”。
施主编的最新版《茶叶评价与检验》、《红茶评论》中也明确指出:“晒干、泡条、色泽红褐、干燥度不足、暗而有腥味”。在汤上,日照茶要按照不同程度来分类,是“劣茶”还是“劣茶”。
可见,专业评价对晒干红茶的认可度并不高。不过,在我国的茶叶标准中,并没有说“干”红茶劣质。
随着普洱茶的普及,消费者对干燥过程中独特的“晒味”的接受度大大提高,并且保留了干燥过程中茶叶的活性,使得干燥过程中生产的红茶工艺大大改进。增加红茶的储存空间。
那么干红茶有意义吗?首先回顾历史,读一下陈赓教授在1949年写的一段话:
《茶叶制造》,1949,P266-267
文章是这样写的:
红茶是将红茶晒干,然后用木炭烘烤,或直接揉捻干燥,不发酵。泡茶先有香气,这是没有异议的。由于我国毛茶的发酵大多不充分,我们可以先用阳光来降低酶的活性,但不能完全停止,然后用炭火慢慢烘烤,使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不是立即。能较好地保留茶香的原始物质。但其缺点是发酵力尚未完全破坏,仍处于微弱进展状态,因此冲泡后的干茶会因发酵不均匀而出现色泽和滋味的波动。在锡印法中,分工明确,发酵和干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干燥过程中进一步发酵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茶叶在阳光直射下干燥,叶子极黑,叶尖平坦。冲入茶浆后,具有浓郁的令人兴奋的香气。只要不过分,就没有厌恶感。茶糖浆不如茶。如果能利用适量的阳光,就能获得更好浓郁的风味。中棕色的茶比较合适,但由于阳光的力量,短时间内无法干燥,所以每天只能服用一批,而且所有茶叶都不能在阳光下晒干。通常,将最年轻的叶子(即第一卷)晒干。
自然界中许多香味的茶叶不宜晒干,这样会掩盖茶叶原有的香味,比阳光更有价值。完全发酵的叶子不应暴露在阳光下。将发酵程度很轻的叶子或没有经过发酵过程的叶子晒干,因为相信可以调节发酵。但在阳光强、干燥快的情况下,往往存在发酵不充分的缺点,而在阳光弱的情况下,则干燥时间延长,发酵过度。所以不公平和可靠的方法是不够的。
如果是晒干,必须将茶叶放在茶叶烘干机中高温曝晒两分钟,停止发酵,然后取出来晒。如果阳光持续半小时以上,叶子变薄,干燥过程可以省略,覆盖酶就不再起作用。
晒干比机干要花更多的时间,所以并发症很多,不像烘干机那么简单。如阳光下的茶,应将其铺在帘子上,以便突然下雨时易于收集。筒仓谷拉出的茶帘和白龙茶烘干机是最好的散茶方式。布可以吸收茶汁,油毡可以给树叶染色,所以不能用。锡是最合适的。干燥的叶子应该很薄,每20分钟翻动一次,并经常观察天气。
一般认为晒太阳的费用更经济,其实不然。如撒布、混合、收集等工序。它既麻烦又耗时,而且通常不如机器干燥得快。因此,除非能巧妙地利用普通茶叶的品质,在适当的阳光照射下,否则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从而提高销售价格。
过去,我们的制茶技术已从小农经济发展到机械化、自动化。在此期间,我们学习了印度、锡兰等国家的制茶方法,抛弃了原有的制作经验,改变了制茶工艺。
作为云南茶业引以为豪的红茶,追溯其悠久的历史,借鉴过去的生产经验,让红茶产品在当下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值得探索和实践。也期待最常见的晒干(晒前)干(晒后)红茶能在众多红茶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的回声。
普洱茶山的兴起,促使茶山新增了数千个初级生产设施,出现了云南茶农可以用壶泡茶的现象。也有更多机会尝试以云南大叶种鲜叶为原料生产其他茶叶。白茶和黄茶都有主要生产地,许多人正在尝试制作绿茶。
目前,“大叶白茶”、“晒干红茶”、“大叶黄茶”等创新茶产品在市场上也拥有了特定的消费者。这些茶,在制作工艺上,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借鉴了前人的技术。
晒干技术生产红茶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生产历史较短。还缺乏真正的陈年茶来验证“太阳红”,可以像普洱茶一样“陈年”(红茶可以储存并与后来的茶产品讨论)。收集这些数据的目的是让您了解红茶因日晒萎凋而干燥过程的历史。
因为没有专业的泡茶经验,不可能重现这些加工工艺。不过,我相信,有了制茶师的泡红茶的方法,是可以做出好的红茶干燥工艺的。
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并证明,在红茶发展史上广泛存在晒萎、晒干的现象。这是对红茶发展历史的回顾,也为红茶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笔者在检索云南红茶萎凋、干燥方法的流变数据过程中,还发现了更多民国时期“干红”生产加工的记录,摘录出来,供广大茶友参考。对干红感兴趣:
一、云南“前烘”和“后烘”红茶加工方法
黄晃沿着四浦走了千里,走遍了十多个县。 1940年,他记录了当时云南红茶的加工方法:
采摘鲜叶,用竹筛除去杂质,即把它们的叶期分开,放在竹筛上,接受阳光照射,使叶子蒸发水分,同时发酵,称为“萎凋”。 ”。然而,萎凋程序必须延长。幼叶平均需要3小时,老叶平均需要4小时。如果不能在雨中暴晒,可以将茶叶摊放在阴凉无尘的房间里晾干,但最多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干发酵。萎凋结束后,将茶叶放入木桶、或铅盒、或布袋中,用手揉搓,使茶叶中含有的苦绿色胶质释放出来;不过,揉捏的方法:因为有自己的习惯原因,所以脚上有石头。前者太尴尬了,后者也不适合每一片碎叶;如果是手工的话,最好是用手揉搓。每人一次可捏30斤,这样才能捏成熟。力气大的,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每天揉五六次。揉搓完叶子后,取出来,揉成球状,放在阳光下暴晒,让里面的水分自行蒸发。待叶子变黑变干时,取出片刻,然后倒入锅中,用火烤。温度在摄氏度左右,火力太弱,烘焙不完全,茶不会有味道,但会有茶的味道。因此,炒茶必须由熟练的人来制作,炉子必须用木炭来烧。火力更加精准。如果使用柴火或其他芥末燃料,火力会过强或过弱,对面包师不会有好的影响。只要你想喝茶,总会有香味。烤好后,稍微冷却一下,然后
采摘后,先蒸,然后炒、烘、揉,变黑后用文火烘干,称为绿茶。或在日光下稍软,在日光下揉捻,在日光下烘烤,逐渐干燥,称为红茶。
2、1930年贵州《嵩山物产志稿》
泡红茶,在下雨前采摘茶叶,晒干。将其堆成一堆在阳光下浸泡,用脚搓去苦水。踩上去后会被晒到手不粘手,然后需要三个小时才能装进布袋里盖紧。发热而变色者,谓之出汗;发热而变色者,谓之出汗。出汗后,仍然在阳光下暴晒,干燥程度就是这样。
3.湖北《襄阳县志》1874年
红茶:雨后,取嫩叶晒太阳。一旦叶子变红,或在木盆或凳子上擦出丝丝,铺在垫子上,半干半干,存放在深桶里,用衣服封闭,使颜色变成纯黑色,气味芬芳。红茶。
4.湖北《蒲圻县志》1923
红茶的一般制作方法:将生叶薄薄地铺在竹签上,在阳光下暴晒,待叶子变黄时用足足搓揉,然后将叶汁搓匀,将结块的叶子打散,即可制成红茶。将它们风干,然后再次擦拭。时间越长,力量越大;叶子仍溶解在空气中晾干,然后存放在木桶中,盖上棉布发酵。时间不确定,但程度是把手伸进树叶里能感觉到温暖的空气。发酵后,将其暴露在阳光下。如果揉捏不充分,必须重新揉捏进行发酵。一旦完成,就只能出售。这是一种老式的方式。它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销往汉口的外国商人,然后被俄罗斯或日本商人仿制,然后销往国外。 (作者:小德,来源:徽路上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