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中国茶业概况简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茶业概况,茶叶审评,茶叶发展历史,茶叶产销现状,中国主要茶类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茶业概况简介和茶业概况,茶叶审评,茶叶发展历史,茶叶产销现状,中国主要茶类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东汉(25~220)时期的《神农本草》中就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荼为茶的古体字笔者注)以解之”的传说。由此可以推断,原始农业开始也就是茶利用的开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茶正式有文字记载,却是公元前200年。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模”。而到汉代,在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凡将篇”中,称茶为“葬”。在文字记载中,茶的别名还有茶、蔽、茗……等很多种。公元350年左右晋常球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这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在巴蜀(今四川)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而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还提到:“安南(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县),皆出名荼”。用文字记录人类活动,往往是后于事实本身很长时期,因此可以推论,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云贵高原的川、滇、黔相邻地带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唐·陆羽(733~804)著述了《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总结了唐以前茶叶生产和饮用的经验。《茶经·八之出》中论述了全国茶叶产地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8道43州,相当于现今的13个省,即现在的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贵州、陕西、河南等都已有茶的栽培。《茶经·三之造》讲述茶的制造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就是说,当时是一种蒸青制法的团饼茶。当然除蒸青饼茶外,也有一些地方(如郎州,今湖南常德)出现了炒青绿茶制法(见刘禹锡“西山芷若试茶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名茶。据唐《国史补》所载:“剑南有蒙顶石花、小方、散芽,列为第一。此外湖州有顾渚紫笋,……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白露,寿州有霍山黄芽等。”
在此期间,中国的茶种也正式向外传播。唐德宗贞元21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来中国浙江学佛,回国时带回茶种,植于日本贺滋县(今池上茶园),这也是日本种茶之开始。
宋代(960~1279)茶叶在民间广泛流行,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正如王安石的《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所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当时的产茶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淮南一带。其中以四川产茶最多;其次是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而福建路产茶最少,但品质特好。到南宋时,产茶已有66个州(宋史“食货志”)。宋代的茶叶主要分为片、散2种。片茶就是饼茶和团茶;但也有散茶,不过数量较少。
元代(1206~1368)茶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南及两广一带,其主产区有江西行中书省,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两湖至广西、广东、贵州及四川南境,全国产量约10万吨)。元代茶类分为蜡面茶、末茶、茗茶3种,前2种即继承宋代的片茶制法,后一种就是现在的蒸青散叶茶。当时的散叶茶,因鲜叶原料不同,分芽茶和叶茶2类。芽茶的鲜叶原料较幼嫩,叶茶相对较粗老。如当时的名茶“探春”、“先春”等属芽茶,“雨前”则属叶茶。
明代(1368~1644)茶的产区又进一步扩大。著名的产区有:浙江杭州的龙井、天台的雁岩、扩苍的大盘、绍兴的日铸、长兴的罗界和福建的武夷、湖南的宝庆、云南的五华、江苏的虎丘及天池、安徽的休宁及霍山的大蜀等。明代在茶叶制法上由蒸变炒,这种干热制法炒青茶的出现大大发展了茶的香气,是制茶技术上一大进步。由于炒青散茶的发展,在以后还相继出现了红茶、黄茶、黑茶和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
清代(1616~1911),由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对外贸易的刺激,促使种茶范围扩大,面积、产量剧增。特别是大规模地经营茶叶,为前所未有。据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载:“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反映了当时茶叶生产的盛况。
综合各地方志的记述,清代产茶的主要省份(产茶县占该省50%以上)有: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等13省。河南(东南部)和陕西(南部)2省,也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一定的种茶面积。此外,甘肃的文县、山东的莒县(1935年志)和文登(1897年志)等县都曾为产茶地。
在茶的类别方面,在福建安溪、建瓯、崇安等地乌龙茶生产形成了规模。至此,6大茶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和乌龙茶)均已创造出来,而且在制茶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每一种茶类中,又因产地、品种、采制方法的差异,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红工夫、祁门红茶、君山银针、六堡茶、温州黄汤、恩施玉露、洞庭碧螺春、白毫银针等。
清代的茶叶生产,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确存在茶区的盲目拓展和产量畸形增加的情况。1886年,全国茶叶产量达25万吨,出口13.4万吨,总产值5000万~6000万元,占世界第一位。但在此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外植茶业的兴起,加之国内战乱频繁,茶叶生产一蹶不振,出口量逐渐减低,产区面积也相应缩小,茶叶产量只有4.1万吨,出口0.9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重视,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使衰落的茶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1950年至2006年,茶园总面积(不包括台湾省)从16.8万公顷扩展到145万公顷;茶叶产量从6.52万吨增加到102万吨;茶叶出口量从1.96万吨提高到28.7万吨。分别比1950年增长7.6倍、14.6倍和13.6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三位。
第二节 茶叶产销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茶园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产销平衡,产量和出口继续增长。2006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145万公顷(不含台湾省),茶叶产量102万吨,出口28.7万吨。
目前,全国有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江苏、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河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山东、甘肃、西藏及台湾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根据地域、气候、茶树生长及茶类情况划分为江北、江南、西南、华南4大茶区。
一、江北茶区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部,是中国最北茶区,属茶树生态次适宜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皖北、苏北、鲁东。本区处于北亚热带北缘,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5.5℃以下),降水量少(在1000毫米以内),茶树生长期短。茶树品种多为灌木类中小叶种,如紫阳种、信阳种等,抗寒性较强。全区生产绿茶,有炒青、烘青、晒青等。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其品质香气鲜爽,滋味醇厚。
由于本区冬、春季气温较低,因而茶树休眠期较长,茶树生长期较短,从3月中旬发芽以后到4月上中旬采茶,生长期180~210天。入冬后,茶树易受寒流袭击,特别是高山、迎风面茶园更易受冻。为提高本区栽培效果,必须在栽培技术上采取相应防冻措施,如建造防风林带、增施有机肥料、选用抗寒品种等尤为重要。同时鉴于该区降水较少,必须注意茶园灌溉,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二、江南茶区
位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属于茶树生态适宜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粤北、桂北及福建大部,为中国茶叶主产区,占总产量的2/3。区内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树品种主要有灌木类品种,小乔木类也有分布。生产的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和花茶,是全国重点绿茶产区。这里生产的名茶种类繁多,品名达几百个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该区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科技力量雄厚,新育成的品种很多。
经鉴定推广的绿茶品种有龙井43号、龙井长叶、福鼎大白茶、迎霜、劲峰、翠峰、寒绿等20余个,红茶品种有安徽1号、江华苦茶等近10个,制乌龙茶品种有水仙、大红袍、肉桂、铁观音、黄旦、毛蟹等,白茶品种有政和大白茶与福鼎大白茶等。
该区气候温和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5℃左右,年降水量1000~1600毫米,茶叶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外销、内销还是边销都占有极大比重。
三、西南茶区
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属茶树生态适宜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以及云南中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本区茶类众多,有红茶、绿茶、黄茶、边销茶、沱茶、花茶等。名茶的花色品种独具风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有蒙顶黄芽、都匀毛尖、昆明十里香等。区内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小乔木、灌木类品种,也有乔木类品种。云南大叶种在许多地区都能生长,是中国外销红碎茶有希望的地区之一。
从总体来看,本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6.5℃以上,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除高山外,茶树一般冬季不会发生冻害,夏季干热害也很少发生;有季节性干旱现象,冬、春季半年无雨,但相当温暖,如能采取适当措施,注意保持土壤水分,就能增加新梢生长轮次、延长采摘期、增加茶叶产量。
四、华南茶区
位于中国南部地区,属茶树生态最适宜区。包括福建、广东的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云南省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该区气候温暖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茶树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在大山区至今还生存着野生大茶树,常与其他常绿阔叶树种混生。栽培品种主要为乔木类大叶种,区内大叶种到处可以种植,小乔木和灌木类中、小叶种也有分布。
由于生态条件适宜,不仅可速生高产,而且品质优异,最适宜发展红碎茶。生产的茶类有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还有铁观音、凤凰单丛等名茶。名牌产品滇红驰名中外,在东欧和俄罗斯市场有很高声誉。普洱茶,茶味浓醇,回甘而耐冲泡,不仅国内畅销,在东南亚各国也是抢手货。闽南生产的乌龙茶铁观音品质优异,很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从生产的茶类结构看,中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齐全的国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及边销茶等。
据2005年统计,全年茶叶总产量93.4万吨,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绿茶63万吨,比上年增加2.8%;红毛茶4.2万吨,比上年下降4.5%;乌龙茶10万吨,比上年增产11.1%;紧压茶2.85万吨,与上年持平。绿茶和乌龙茶都呈现上升发展的势头,而红茶和边销茶呈下降趋势。2005年中国国内茶叶销售达到60万吨,比2004年增长9.1%;销售额达到17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9.7%。近年来,由于人们加深了绿茶对人体保健功能的认识,促使绿茶消费量持续增长。2005年,国内绿茶销售35万吨,比2004年增长16.7%;红茶受滇红减产影响,消费量下降,2005年红茶销售为1.4万吨,比2004年下降12.5%;乌龙茶销售量2005年为6.8万吨,比2004年增长23.6%;花茶因原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了销售,2005年的销售量为8.5万吨,比2004年下降10.5%;紧压茶及其他茶类的销售量2005年达到8.8万吨,比2004年增长18%。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名优茶的开发、生产蓬勃发展,产销两旺。以浙江为例,2000年时,全省名优茶产量仅为2.83万吨,产值17.95亿元;2005年名优茶产量已上升到4.7万吨,产值41.2亿元。5年来,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0.66倍和1.29倍。名优茶的发展,促进了茶叶结构的调整,带动茶叶质量的提高,增加了茶叶生产的经济价值,支撑茶叶行业的稳步发展。预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这种上升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第三节 中国主要茶类及其基本品质特征
依据加工方法及其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不同,中国现代生产的茶叶从初制的角度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青茶)、黑茶和红茶6个大类。
一、绿茶
绿茶是一种不发酵茶类。
绿茶加工工序如下:杀青→揉捻→干燥
它是利用高温(锅炒或蒸汽)杀青,钝化了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酶性氧化,保持清汤绿叶的特色。在一般情况下,绿茶的品质在杀青工序中已基本形成,以后的工序只不过在杀青的基础上进行造型、蒸发水分、发展香气。因此,杀青工序是绿茶品质形成的基础。绿茶类的品质特征是清汤、绿叶,俗称三绿——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在内质上要求香气高爽、滋味鲜醇。但不同的花色品种,品质上仍有各自特色。
由于杀青和干燥方法不同,绿茶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4类。
(一)蒸青绿茶
最古老的茶类。唐代出现蒸青散茶延续至今仍在不少地方保留着类似的制法。如湖北省的恩施玉露、江苏宜兴的阳羡茶等。如今日本生产的玉露茶、煎茶以及茶道贯用的“抹茶”等都是蒸青茶。
蒸青茶制法:除少量手工炒制外,目前以机制为主。其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鲜叶→蒸汽杀青→粗揉→中揉→精揉→烘干→成品
蒸青绿茶的品质特点是:干茶呈棍棒形,色泽绿,茶汤浅绿明亮,叶底青绿,香气鲜爽,滋味醇和清鲜。日本人称这种蒸青绿茶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天然风味茶。
(二)炒青绿茶
在中国为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茶。起始于明代(蒸变炒)。因成品的外形不同又分为以下4种:
①长炒青。如江西婺源的婺绿炒青,安徽屯溪、休宁的屯绿炒青,浙江淳安、遂昌的遂绿炒青,浙江温州的温绿炒青等。精制加工后的产品统称为眉茶,主要作为外销。
②圆炒青绿茶。即珠茶。是浙江特产。特点是外形浑圆紧结,香高味浓耐冲泡。主销西北非国家。
③扁炒青绿茶。如龙井、大方等。产于浙江、安徽等省。
④卷曲炒青绿茶。如碧螺春等。产于江苏省。
炒青类绿茶有长条形、圆形、扁形、卷曲形等不同形状,这些都是在杀青以后用各种不同造型手法制成。
其基本工艺如下:杀青→揉捻(或不揉捻,只在锅中进行造型)→ 炒干
炒青类茶叶因为是在炒锅中完成,因此有以下品质特点:
-
外形:色泽绿润,呈条、圆、扁或卷曲。要求紧结匀整。
-
内质:栗香居多,也有清香型。要求香气持久、滋味浓醇爽口、汤色绿亮、叶底黄绿明亮。
(三)烘青绿茶
简称烘青。通常直接饮用者不多,常用作窨制花茶的茶坯。另外,也有一些采摘细嫩芽叶制成毛峰茶,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永川秀芽等,都属此类。
烘青绿茶的基本制法如下:杀青→揉捻造型→烘干
烘青绿茶的品质特点:一般是条索细紧完整,显峰毫;色泽深绿油润,细嫩者茸毛特多;香气清香,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匀整,嫩绿明亮。
(四)晒青绿茶
主产于云南、四川、湖北、广西、陕西等省、自治区。除部分作散形茶饮用外,大部分晒青茶原料粗老,多用于制紧压茶。如青砖、康砖、沱茶等。晒青绿茶中,质量以云南大叶种所制的滇青为最好。以滇青茶为例,其制法如下:
杀青→揉捻(特别粗老者不揉捻晒干)→晒干
滇青茶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粗壮肥硕,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香味浓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肥厚。
二、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类。红茶的鲜叶原料与绿茶基本相同,只是不经高温杀青,而是采用萎凋、揉捻,然后经过发酵,使叶子变红以后烘干而制成。
红茶加工工序如下: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
红茶品质特征:红汤红叶。
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等3大类。
(一)小种红茶
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种条形红茶。是红茶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茶类,因制法特殊,在烘干时采用松柴明火烘干,因此成茶有松烟香味。著名的小种红茶有正山小种、外山小种和烟小种。正山小种产于福建崇安县桐木关、星村;外山小种产于武夷山以外的福建省坦洋、政和、屏南、古田等地;烟小种为工夫红茶的粗老茶,经烟熏加工而成。
正山小种红茶的品质特征:外形叶色乌黑,条索紧直粗壮;内质香气高,微带松烟香;汤色红浓,滋味浓而爽口,活泼甘醇,似桂圆汤味。
正山小种红茶的制法如下: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烟焙
(二)工夫红茶
是细紧条形红茶。产于全国10余个省、自治区,是中国传统出口红茶类,远销东、西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的工夫红茶有安徽的祁红、云南的滇红、广东的英红、福建的闽红、江西的宁红、湖北的宜红等。
工夫红茶原料细嫩,制工精细,外形条索细嫩紧直、匀齐,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滋味醇和而甘浓,汤色叶底红艳而明亮,具有形、质兼优的品质特征。
工夫红茶的制法如下:鲜叶→萎凋→揉捻成条→发酵→烘干
(三)红碎茶
在加工时经切碎而制成颗粒形的红茶。印度、斯里兰卡主产这种茶叶,中国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大量生产的,是国际市场上的主产品。红碎茶冲泡时茶汁浸出快、浸出量大,适宜于一次性冲泡加糖加奶饮用,是国际上“袋泡茶”的主要原料。
红碎茶的基本制法如下:鲜叶萎凋→揉切→发酵→烘干
红碎茶按外形形状可分为叶茶(OP、FOP)、碎茶(FBOP、BOP)、片茶(BOPF、F)和末茶(D)4大花色。叶茶呈短条状显毫,碎茶呈颗粒状,片茶呈皱折状,末茶呈砂粒状。红碎茶的品质要求是:叶色乌润(红而不枯),汤色红亮,滋味浓、强、鲜。中国的红碎茶因产区、茶树品种、初制工艺上的区别,品质风格也有明显差异。
中国的红碎茶有四套标准样,一、二套样为大叶种地区生产,三、四套样为中、小种地区生产。
大叶种产区的红碎茶,一般干茶成品壮实,紧结匀齐显毫,汤色红艳,香气鲜浓(鲜爽),叶底红亮,滋味浓强,富刺激性。中小叶种茶区的红碎茶,干茶成品香气清香,滋味尚浓爽,但浓强度较差。
三、乌龙茶(青茶)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茶,是介于不发酵(绿茶)或全发酵(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因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这是由于乌龙茶制造过程中的摇青做青工序,使叶缘碰撞破损红变所致。
乌龙茶成品外形紧结重实,干茶色泽青褐,香气馥郁,有天然花香味;汤色金黄或橙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高级乌龙茶具有特殊的韵味,如武夷岩茶具有“岩韵”、铁观音具有“观音韵”、台湾冻顶乌龙具有“风韵”等品质风格。
乌龙茶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3省。在福建崇安县武夷山称闽北乌龙,多数是一种条形乌龙茶;产于福建安溪一带的,称闽南乌龙,多数呈半球形;产于广东潮州一带的,称潮州乌龙,呈条形,又称单枞乌龙等。台湾生产的乌龙茶,有半球形的,如冻顶乌龙;也有呈条形的,如文山包种茶。
乌龙茶加工的基本工艺如下:鲜叶→晒青→做青(摇青、晾青)→杀青→揉捻→烘焙→毛茶
做青是乌龙茶的加工最关键的工艺(过去的做青过程是在水筛上进行,用手转动筛子和两手搓叶,使叶缘相互摩擦,叶细胞破碎而红变;现在改用摇青机,转动摇青机使叶缘摩擦损伤)。乌龙茶的品质特征主要是在晒青、摇青的过程中形成的。
乌龙茶因产地不同,加工工艺可分为3种类型。
闽北与广东乌龙茶加工工艺基本相似,重晒青(或室内加温萎凋)、重摇青,即发酵程度相对较重;没有包揉造型工艺。
传统的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晒青(加温萎凋)、摇青较轻,即发酵程度比闽北乌龙茶轻;有包揉造型工艺,即杀青→揉捻(热揉)→包揉→复包揉,包揉反复进行数次。
台湾和闽南仿台式(轻发酵)乌龙茶轻晒青(加温萎凋)、轻摇青,即发酵程度轻,基本上保持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有包揉造型工艺,即杀青→揉捻(冷揉)→包揉→复包揉,包揉反复进行多次。主要是在日晒、做青过程形成,通过晒青发生生化转化的结果。
四、白茶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是中国的特产,其他产茶国家都不产白茶。最早是福建省的福鼎于1885年生产银针;而生产白牡丹是福建省建阳的水吉,至今白茶只在福建的福鼎、福安、政和、松溪、建阳等部分地区生产。
白茶大部分是外销。银针过去销往俄罗斯、德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地;白牡丹销往中国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茶品质特点:白茶多用细嫩的大白茶芽叶为原料。成茶外表为白毫所披覆,呈白色,故称白茶。在初制技术上不炒不揉,只晾晒或结合烘干,以保持茶叶之原形。
白茶有芽茶和叶茶之分,共有4个花色品种。单芽制成称银针,叶片制成称寿眉或贡眉,芽叶不分离的称白牡丹。
白茶的品质特征以白牡丹为代表,外形芽叶连枝,叶态自然,叶背垂卷。两叶合抱心,绿叶夹银芽,形似牡丹花朵,故称白牡丹。由于白牡丹的芽呈银白色而芽毫显露,叶面是灰绿色,叶背满披白毫,故以“青天白地”来形容;白牡丹的外形要求芽叶完整连枝、肥壮,叶面波纹隆起,切忌断碎;内质香气清鲜,毫香显,滋味鲜醇;汤色杏黄,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或淡绿,叶脉微红。
以大白茶品种与水仙品种分别制成的白牡丹称大白或水仙白。两种产品特征有所差别。大白芽叶肥壮,叶色黛绿,香味清鲜甘醇;水仙白叶张肥厚,毫心长,叶色墨绿,香味清芬甜醇。
贡眉外形比白牡丹瘦小,白毫少,叶灰绿带黄色。寿眉不带毫芽,叶灰绿带黄色,香较低,味较淡,汤色浅,叶底较粗硬。
白茶的加工,由萎凋、烘焙2道工序完成。虽然白茶工艺简单,但鲜叶通过长时间的自然萎凋及加工处理,在适宜的温、湿、气、热条件下,其形态发生了深刻的物理与化学变化,形成了白茶特有的外形与内质品质特征。
(一)白毫银针的制法与品质特点
福鼎、政和两地制法不同。福鼎银针,亦称北路银针。特点是茶芽肥大,茸毛厚、水色晶莹。制法简单,是将鲜叶置于强日光下晒至七成干,然后文火烘至足干。政和所产银针亦称西路银针。其特点是茶芽瘦长,茸毛略厚,外形较福鼎差,但香气芬芳,滋味较好。其制法是将芽叶薄摊于筛子上,每筛半斤(250克),在通风处(或太阳下)晾晒至七八成干,然后在烈日下晒至足干。
(二)白牡丹和寿眉的制法与品质特点
白牡丹用水仙品种,采用一次性全阴干或半阴干半烘干法制成。它不揉、不炒,因此白牡丹的叶色灰绿带黄,稍呈银白光泽,夹以银白毫心,形如牡丹花的花朵。水色橙黄清澈,清香微甜。寿眉采用银针后,留下的单片或短小芽叶制成,制法与银针相同,只是原料不同而已。
五、黄茶
黄茶属轻微发酵茶。黄茶有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等花色品种。黄茶产于安徽、四川、湖南、浙江等地。由于鲜叶原料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以单芽制成的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黄芽茶,以1芽2叶制的黄茶叫黄小茶或黄汤,以1芽4~5叶制的称黄大茶。
黄大茶主销山东、苏北;黄小茶、黄汤主销华北、辽宁营口,天津、北京次之。
黄茶共同的品质特点:黄汤黄叶,香气清悦,滋味醇厚。黄大茶是叶大梗长,成茶有自然金黄色,具有焦糖香气,色黄绿,叶尖呈黑绿色,开汤后叶底黄红色。黄小茶为黄汤,汤色黄而鲜亮,品质细嫩,叶底嫩黄。
黄大茶、黄小茶的制造:黄茶的制造工艺与绿茶基本相似,只是多了一个闷黄过程,即杀青→揉捻→堆积闷黄→干燥。
六、黑茶
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因初制成黑毛茶后,在再加工成紧压茶时仍有发酵,故称后发酵茶。
黑茶是中国主要茶类之一,因茶叶颜色呈黑色,故称为黑茶。
黑茶产制历史悠久。四川在11世纪时就用绿毛茶做色制成黑茶销往西北。湖南安化黑毛茶起始年代不明。但在安化县第五区苞藏园一家姓张的茶园里,现在还竖立着雍正八年(1730年)黑茶禁碑。按此推算,安化黑茶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了。
现在黑茶产地有湖南的安化、新化、桃园、常德、汉寿、益阳、武陵、宁乡,湖北的咸宁、蒲圻、通山、通城,四川的灌县、彭县、崇庆、汶川、安县、绵阳、北川云南的凤庆、勐库、景东、景春、昌宁、临沧和下关以及广西苍梧等地。
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2类。散叶茶有天尖、贡尖、生尖和普洱散茶、六堡茶等;紧压茶是黑毛茶的再加工产品,有花卷、茯砖、黑砖、青砖、沱茶、七子饼茶等。黑毛茶的品质特点一般是色泽乌黑油润;滋味醇厚,香气持久;汤色黄褐或橙黄;条索粗卷欠紧结。
黑茶的制造工艺分初制和压制2个部分。压制属紧压茶压制技术,本节不加论述。这里只介绍黑茶的初制。黑茶虽然产地不同,其种类繁多,但都有共同特点,即鲜叶原料较粗老,都有渥堆变色工序,这是形成黑茶的关键工艺。
-
有的在杀青以后渥堆,如四川南路边茶的做庄茶;
-
有的在揉捻以后湿坯渥堆,如湖南黑毛茶、广西六堡茶;
-
也有的在晒干以后再加水发酵渥堆,如普洱茶。
现以湖南黑毛茶和云南普洱茶为例,将其初制工艺和品质特点说明如下:
(一)湖南黑毛茶
湖南黑毛茶原产于安化,现在已扩大到益阳、桃江、宁乡、汉寿、临湘等地。黑毛茶原料以青梗新梢为对象,一般要长到1芽4~5叶或对夹叶时才开
采。黑茶采摘标准较粗老,故常用半月形的采茶刀套在手指上割采。湖南黑毛茶初制工序如下: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
湖南黑毛茶品质特点:外形叶张肥大,条索卷折,色泽油黑;汤色橙黄,香味醇厚,有松烟香味;叶底黄褐色。
(二)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造而成。制造工艺是先经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青毛茶,称滇青;而后经洒水渥堆→晾干→筛分制成普洱茶。
用户评论
枫无痕
中国茶叶真不错,种类丰富!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我最近才开始学习品茶,感觉很有意思。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很让人向往。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り。薆情海
绿茶、红茶、乌龙茶... 我简直爱了中国茶叶的多种选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迁心
想了解一下不同产区的茶叶有什么区别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喝茶真的能让人精神更集中,工作效率up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听说云南的普洱茶很有名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慑人的傲气
中国的茶馆文化也是一项宝贵的遗产呀!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虚伪了的真心
最近想买点好丝的功夫茶试一试。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呆
茶叶的制作工艺也让人佩服,真是巧夺天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一定很高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_心抽搐到严重畸形っ°
学习一下正确的泡茶方法,才能更好地品味茶香。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鹿先森,教魔方
夏天喝杯清凉的绿茶真解暑!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城暮雨
分享分享!你们都有什么喜欢的茶品牌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锁感觉
希望可以去中国品尝真正正宗的茶文化!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茶叶不只是饮料,更是融入生活中的艺术。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疯人疯语疯人愿
了解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更珍惜这杯茶!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扎心
中国茶业发展得怎么样?未来还会有哪些变化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隔壁阿不都
除了喝茶,还能用茶叶做其他事情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眉黛如画
想了解更多关于不同种类茶叶的功效和故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