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的分类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六种可以说是按颜色进行分类)、普洱茶、花茶。
普洱茶最初被归类为黑茶,但根据现行标准,普洱茶被单独划分为一个类别。
绿茶:是未发酵的茶。绿茶的制作方法有炒绿茶、炒绿茶和晒青绿茶。具有“叶绿、汤绿、底绿”的特点。常见的名优绿茶有龙井、碧螺春等。
白茶:白茶是一种微发酵茶,主要是通过阳光制成的。常见的白茶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黄茶:制作方法有点像绿茶,但制作过程要求颜色呈暗黄色,具有“叶黄、汤黄、底黄”的特点。常见的黄茶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
绿茶(乌龙茶):是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绿茶(乌龙茶)的工艺流程复杂、耗时,冲泡方法也很有讲究。因此,喝绿茶被称为“工夫茶”。常见的绿茶有铁观音、大红袍、水精桂、冻顶乌龙等。
红茶:发酵度大于80%。早在16世纪初,福建就创造了红茶的制作方法。红茶具有“红叶、红汤、红底”的特点。常见的红茶有滇红、宁红、祁红等。
黑茶:将准备好的绿茶加水发酵而成。发酵度达80%以上。常见的黑茶有茯砖、六堡茶等。
普洱茶:一度常被归为黑茶,但普洱生熟茶的特点是区别于黑茶的一大特征。另外,普洱茶的原料特意选用为云南大叶种,所以现在普洱茶被单独列为一类。
花茶:是再加工茶的一种,通常以绿茶为主,也有以红茶、乌龙茶、散普洱、花香等为原料制成的。常见的花茶有茉莉花茶、桂花龙井茶等。
《2》
按叶片种类分: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
大叶种:成熟叶长10-14厘米,叶面积40-70平方厘米。
中叶种:成熟叶长7-10厘米,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
小叶种:成熟叶长小于7厘米,叶面积小于20平方米。
大叶种
一般以叶片大小作为分类依据,但不是品种分类的绝对依据。这样的划分方便沟通,但不是很严谨。
《3》
按茶树种类划分: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
乔木型:树干高大,可长到数米甚至十几米高。采茶需要爬到树上。这种树多产于云南。
灌木型:树形比较矮小,树干和枝条区别不是很明显。适宜茶园种植,多分布于江南茶区。
小乔木类型:介于乔木类型和灌木类型之间。
《4》
按生长环境分类:高山茶和平地茶
高山茶: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生长环境有多高,而在于茶叶光照充足但不被晒伤,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土壤养分丰富。例如福鼎白茶,海拔高于600米,称为高山茶;普洱茶需要海拔高于1000米才能称为高山茶。
“高山茶”是与同一茶区的低地茶进行比较的。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低地茶质量差。需要综合考虑。
《5》
按采收季节分类: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春茶:春茶茶质新鲜,色泽油润,叶底柔软,叶缘锯齿一般不明显。
夏茶:与春茶相比,夏茶往往苦涩一些,香气也比春茶淡一些。
秋茶:香气更加浓郁、色彩鲜艳、持久。
冬茶:冬茶一般指广东单丛的“雪花茶”。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通常把气候条件好的年份称为“大年”,将气候条件较差的年份称为“小年”。有时“大年”秋茶的品质优于“小年”春茶。因此,每年的质量都会有所不同。
《6》
按发酵程度分:发酵茶、半发酵茶、强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
发酵实际上是指酶促氧化反应。发酵度以百分比计算。 5%以下为不发酵,5%-10%为轻度发酵,10%-20%为轻发酵,15%-50%为半发酵,70%-80%为全发酵。
《7》
生态茶与有机茶
生态茶:这是一个概念,没有广泛的、公认的、书面的标准可遵循。
有机茶:按照有机耕作方法生产加工的茶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
《8》
荒野茶与荒放茶
荒野茶:自产自营的茶称为荒野茶。
野茶:最初是有人种植、管理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无人管理,故称野茶。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荒野茶也是荒野茶。值得注意的是,废弃十几年的茶树才是真正的废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