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苦、不涩,就不是茶。多少想喝茶的人被劝阻了?

《1》

从小我就听妈妈说:“只有吃苦,才能成为好人。”

越听,难免越觉得有些矛盾。

想要成为高手,为什么要吃苦呢?

后来我才知道,在古代,那些出身寒门的读书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省吃俭用,吃尽苦头。

只有不断地刻苦学习,才能在科举中获得名声。

这种痛苦是生活压力造成的。

我讨厌的是苦味。

酸甜苦辣咸中,“苦”是最难闻的味道。

在盖因的印象中,苦味的东西大多都是寒性的,味道难闻,难以下咽,比如苦瓜、苦丁、汤剂等。

然而,说到喝茶,“苦”似乎不再令人讨厌了。

茶界曾有一句话:“不苦不涩不是茶”。

简单明了、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正是因为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开始抗拒喝茶,原因无非就是它的苦味。

但事实上,当我们喝各种茶,包括白茶、岩茶、红茶时,苦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而是清新、甜美、甜甜,更占优势。

茶是苦的吗?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2》

如果不苦也不涩,就不是茶。这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这句话不应该被随意曲解,也不应该演变成“不苦不涩的茶不是好茶”。

这些物质存在于所有茶叶中,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这只是大金额和小金额的区别。

茶叶中除了苦涩的咖啡因和涩味的茶多酚外,还含有清爽甘甜的茶氨酸、茶多糖等。

这些物质的平衡、完全溶于水以及浓郁的芳香物质最终决定了我们对这杯茶的感受。

是苦还是甜,是淡还是醇,是由茶叶的含量决定的。

综上所述,茶的苦味主要来源于三个问题。

一是茶叶产地不好;

二是茶叶制作工艺不到位;

三是冲泡不当。

产地代表了茶叶的生长环境,同时也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

“温度、光照、水、空气、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的五个条件。

以高山白茶为例,只有优越的产地才能孕育出白茶“鲜醇的香气”。

温指温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降低0.6。

如果不苦、不涩,就不是茶。多少想喝茶的人被劝阻了?

因此,与平地茶园相比,600米及以上山地茶园的温度会低3-5左右。

稍低的温度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发育时间,也能保持新芽的嫩度。

另外,由于气温较低,茶树结出粗壮的白毫来抵御严寒。

这些白毫含有大量的茶氨酸,使茶具有清爽温和的味道。

加之高山茶园云雾缭绕,阳光折射成漫射光。茶树沐浴在柔和的光线下,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有机质。

再加上充足的水汽、疏松肥沃的土壤、新鲜的空气,都给了白茶良好的生长条件。

因此,白茶的汤感饱满、甘甜、空灵。

相反,如果产地不好,比如生长在低海拔地区,茶树很可能会因为日照时间过长、紫外线太强。

这样,茶树就会产生过多的苦味物质。

其次,在生长不良的地区,温度过高。为了散热,叶子长得又宽又薄,白毫也很稀疏。

内质稀,导致茶汤淡而无味。

因此,白茶的产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品质和汤质。

不仅是白茶,还有武夷岩茶、红茶。

生长在不良产地、不良山场的茶叶,先天性缺陷,仅靠加工是无法赋予其丰富的内在品质的。

因此,说到苦味,茶叶的产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

话又说回来,喝茶不仅需要先天的优势,还需要后天的良好工艺。

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优质茶。

如果只有好的茶绿原料而没有好的工艺加持,那就是资源的浪费。

但什么才算是好的工艺呢?

六大茶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茶变得美味。

最重要的是保留茶叶中大量的有益物质,并尽可能多地去除茶叶中的不良物质。

将每种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才能为每个人的味蕾所接受。

例如,应部分消除茶多酚和咖啡因,而尽可能保留茶氨酸。

适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可以增强汤的层次感,但过多也不够。

当茶叶中的物质达到平衡时,茶汤才会真正鲜美。

所有类型的茶都离不开除水步骤。

顾名思义,就是让新鲜茶叶中的水分蒸发。采摘后要及时薄铺晾干。

泡茶时尽量将其晒干或晒干。

在去水的过程中,不仅排出了水分,还排出了茶叶中多余的苦味物质。

它们会随着水蒸气的蒸发被带走,离开茶青。

因此,如果水流不顺畅、技术不到位,茶叶中就会残留大量的苦味物质。

如果不苦、不涩,就不是茶。多少想喝茶的人被劝阻了?

配制完成后,冲泡时会不断释放到茶汤中。

挥之不去的苦涩味,成为茶汤的主要味道。

喝这样的茶不仅不是享受,反而是一种折磨。

《4》

冲泡不当也会造成茶汤苦涩。

老一辈人常说,茶汤只有慢慢冲泡,才能滋味浓郁。

另外,茶界有句老话“好茶不怕无聊”,误导了很多人。

事实上,每天泡茶时,总是建议快速喝水。

尤其是物质丰富的好茶,出水时能迅速体现出浓稠、滑润、醇厚的汤质感和清香芬芳的茶香。

泡完之后,茶汤的味道确实会变得更加浓郁。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它含有过量的茶多酚、咖啡因等苦味物质。

茶叶在冲泡过程中,茶与水一起长时间浸泡,所含物质会不断释放出来。

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沉淀速度比茶氨酸快。

这样一来,泡出来的茶汤就会又苦又涩。

如果从第一泡开始泡,以后的每一泡茶汤都难免有不好的味道。

确实是好茶,营养丰富。

即使快没水了,依然味道十足,一点也不平淡。

而且茶汤中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均衡、正常。

尽管有些茶味较重的饮茶者喜欢冲泡后汤汁较浓,但大多数人的味蕾还是喜欢甜味。

好茶的本质在于它的香和甜。

虽然在专业的茶评判比赛中,闷泡可以很快暴露出茶的缺点。

但我们日常泡茶的时候,还是应该展现茶的优点,注重口感。

真正的好茶如果泡得窒息,就会失去所有的特性。

《5》

有人说,苦味是茶的本味,没有茶是没有苦味的。

毫无疑问,茶叶中或多或少都含有苦味物质。

但苦味是可以通过好的产地、好的技术、正确的酿造来化解的。

而且,茶叶中的物质非常丰富。

既有苦、涩的物质,也有鲜、甜的物质,它们相互交融,使茶汤更加和谐。

优质茶叶,茶汤香气浓郁,口感顺滑。

劣质的茶,加上错误的冲泡方法,就会苦涩不堪。

而且劣质茶的苦涩味很难化解。

用户评论


醉红颜

这篇文章说的太对了我感觉!我也觉得很多朋友都是被那些广告忽悠到的,以为喝茶就是清淡舒服!结果一买到手里就发现怎么一股苦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笑傲苍穹

我其实也挺喜欢茶的,但确实不是每次都能接受那种苦涩的味道,尤其是一些入门类的绿茶,有时候感觉苦得太多了。不过总觉得这文章说得有些偏激啊,也许是个人对“苦涩”的理解不一样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伪心

别看我平时喝奶茶都来一杯的,其实真的也是很喜欢纯茶的味道,但的确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刚开始确实会觉得苦。不过我觉得这种苦味才像是一种特别的香味啊!越喝越上瘾就是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拗旧人

我也劝退了很久朋友想学习品茶,我之前以为是茶本身不好喝,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说的没错,好多人都是被包装欺骗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苦涩”的味蕾体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笑√倾城

我个人还是挺喜欢那种苦涩的味道的,感觉是一种独特的香味。但确实,有些人不太适应这种味道,也不能强迫别人去尝试。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茶式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悸╰つ

我小时候就觉得茶很难喝,后来才了解到那是因为没有品尝过“好的”茶!现在很喜欢喝一些红茶或乌龙茶了,味道醇厚有层次感,而且口感也不苦涩。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情的过失

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啊!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营销宣传所蒙蔽,以为什么都是贵的就一定好喝的。其实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血

我觉得苦涩不是茶的特质,也不是每个品种都该苦涩这样描述。一些优质茶叶,比如熟普洱,反而没有“苦涩”的味道。每个人对口味的接受度不一样,喜欢哪种就喝哪种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鹿叹

我完全赞同这篇文章观点,很多朋友都被误导了,以为茶就是清爽解渴的东西。但真正的好茶,往往伴随着一种独特的苦涩口感,能体现茶叶的品质和韵味!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爱剩女

真的啊,有些茶的味道太过于单薄,没有层次感,确实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而有些“不苦不涩”的茶,反而会有很强的甜味或香味遮盖住真实的味道。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个人

我从小就习惯喝红茶,小时候总以为别的茶都一样,后来才慢慢发现了不同类型的茶叶味道的区别。确实有好多茶的味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虽然喜欢茶的苦涩口感,但理解那些不喜欢的人。毕竟口味真的很主观,我们自己应该找到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关于道别

我也曾被很多广告误导,以为喝茶就是清淡舒服。后来尝试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茶后才明白,茶叶的味道其实很丰富,苦涩只是其中一种,还有鲜香、醇厚、甘润等等,真是个奇妙的体验!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这篇文章让我感觉自己好像突然在品茗的世界里被发现了新世界。原来喝一个好茶,还需要去体会它的苦涩和韵味啊!看来我的茶之旅才刚刚开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i

对于一些不太适应茶的苦味的人来说,可以尝试和一些其他食材搭配,比如蜂蜜、牛奶、水果等等,这样可以改变茶的味道,让它更易入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熟悉看不清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些片面的说法,有些人确实可以通过品尝来慢慢习惯苦涩的味道,甚至喜欢上这种味道。而且茶的苦涩并非单调的苦味,更多的是一种层次感和韵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嗯咯

对于不太习惯喝茶的人来说,可以先从一些温和甜美的茶类型开始尝试,比如部分花茶或者水果茶,再逐渐过度到苦味稍重的绿茶或红茶。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信阳毛尖_毛尖的功效与作用-信阳毛尖网 - -【信阳毛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angmaojiantea.com/34657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