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宋代“第一茶具”建盏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宋代“第一茶具”建盏,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宋代“第一茶具”建盏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在丰富的茶文化中,宋代斗茶、点茶可谓独具韵味,源于它与福建地区的陶瓷名器建盏完美融合,从而赋予饮茶更生动的艺术情趣。建盏也因此被誉为宋代“第一茶器”。那么,建盏为什么受到青睐,它又有哪些艺术特点呢?
备受文人推崇
建盏,出自福建省建阳建窑,加之其器型构造多为口大底小,形如“盏”,故得名。建盏厚重质朴、理性儒雅、端庄大气的风格,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情,备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图为现代仿制宋代建阳窑兔毫盏。图 杨兴化
建盏成为宋代茶艺活动的首选器物,得益于宋徽宗。一日,在书房作画的宋徽宗,随手端起桌上的茶碗,喝时察觉茶盏是黑色的,与往日的茶碗不同。他仔细端详黑盏,见其隐隐透出一种脱俗、静谧、风雅之美,如同绝世佳人所散发的优雅、端庄、高贵气质。他为此惊喜、陶醉,当即写下《宣和宫词》:“螺钿珠玑宝盒装,琉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宋徽宗表达出对建盏的赞赏之情,由此推动了社会各阶层对建盏的喜爱。
建盏器型包含茶盏、钵、瓶、罐、壶等,造型古朴,手感扎实。以茶盏为例,根据器物口沿形态可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敞口碗形如漏斗,又谓之斗笠碗。撇口碗因其成品率低,故而较为名贵——器型饱满,手感厚重,多为撇沿束口,口沿下有1―1.5厘米向内束成一圈的浅显凹槽,作用为掌握茶汤分量、避免茶水外溢。建盏因使用泥料中氧化铝含量较高,所以烧制温度较高,烧成的胎体内部分布大量细小气孔,使它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和透气性。建盏胎体厚实、敲之声音清亮悦耳,极具实用性。
以釉色取胜
建盏深得宋人喜爱,其独特釉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黑釉为主要色釉,属于铁系结晶釉,原料取自建阳水吉附近含铁量较高的釉矿。在1300℃高温烧制过程中,施于胎体的釉面发生熔融现象,推动气泡产生并形成铁单质结晶,从而产生特有的纹理变化,形成油滴、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独具特色的效果。
兔毫盏因釉面闪现如兔毫般丝状条纹而得名,按其颜色,又可分为金盏、银盏和蓝盏。赵佶《大观茶论》赞:“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苏轼《送南屏谦师》云:“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宋代文人雅士对兔毫盏的喜爱,正是点茶与釉色的完美结合,白色的茶汤、黑色的釉色及若隐若现的兔毫,强烈的视觉反差对比衬托得茶汤色泽格外鲜明。
图为现代仿制宋代建阳窑兔毫盏。图 杨兴化
与灰黑色胎体、厚实坚硬的胎骨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建盏深沉而丰富的釉色效果,体现了宋人宁静致远的精神内涵。
符合时代文化特征
宋代是一个追求内在、崇尚自然的时代,内敛、诗意、优雅是其文化特点,自然含蓄、平淡简素的美学韵味是其时代特色。
宋代文人墨客对于外界华而不实的表象均持淡漠态度,故游山玩水、诗词歌赋、绘画品茗等方式便成为他们探索内心世界、进行精神修行的最好方式,茶文化因此迎来快速发展并达到巅峰。点茶、分茶及斗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盏成为宋代“第一茶器”和“斗茶神器”,与其具备的各个细节分不开:胎体厚重,易于茶筅搅拌,且保温隔热性能良好;青黑底色可衬托出乳白的茶汤,所题诗句能清晰呈现,进而体现出便于观赏的实际功用,大大提升了茶汤的视觉美感,将茶艺的审美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默默地述说着的茶文化浪漫,传达着绵绵不息的陶瓷情怀。建盏以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千百年前的美学、雅趣和意境带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引人思考,给予慰藉,丰富精神世界,享受文化大美。
OK,关于宋代“第一茶具”建盏和宋代“第一茶具”建盏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