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玛山茶油
巴马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从小就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吃山茶油的人可能活不过100岁,这也是事实。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帕尔玛山茶油名声大噪。吃之可健身,用之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涅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索略乡上勤村磨美村人。 1990年5月5日早上,她吃了一碗米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在床上,无病去世,享年130岁。《巴马县志》 ”记载罗涅正身高168厘米。他多次背着100公斤石灰到42公里外的延东卫出售,并没有感到很累。罗涅正吃得很多。他一顿饭可以吃一公斤大米和1.5公斤鸡肉。他平时吃的油就是当地的山茶油。
很多媒体在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都离不开饮食这个话题。长寿的原因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的长寿老人都有吃山茶油的习惯,而巴马的索略、纳舍、延东等乡镇是山茶油的主要产地原料——茶籽。广西医科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理化性质与橄榄油非常相似,且与橄榄油相比,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到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的重要营养素。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称为油茶。花有两种,红花和白花。红花油茶主要分布在桂北,白花油茶主要分布在巴马。
有些当地人早上起得很早,梳洗完毕后,就不在头发上抹护发素,也不在脸上抹化妆品。相反,他们在头发或脸上涂一点山茶油,头发立刻有光泽,脸也光滑。过去,茶籽榨油后留下的茶糠被民间用作洗衣粉或洗发水。巴马茶籽出油率高,100公斤茶籽可榨油30公斤以上。
1982年以前,索略乡富村村的人们用土制榨油机榨油。当地人介绍这台机器时,可以用“闪牙舞爪”来形容——的介绍者普通话不太好听。说话的时候,一群人都很兴奋,于是每个介绍人都在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一旦你明白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就继续吧。这时,一名男子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张图,你就明白了。”
几笔划过,一幅采油示意图出现在记者眼前:大圆木旁站着一个男子(“肚子”已被挖空),男子手持大锤,直向圆木顶端砸去。大木头。当尖头木块被砸开时,力从尖头木块的底部传递到原木“腹腔”中的软木塞。软木塞挤压埋在原木中的茶籽饼,茶油从方孔漏出的原木中释放出来。软木塞小步向前移动,直到油被挤干。
原木的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到50至60厘米,长度约6米。一次可压榨茶籽约75公斤。这种榨油方法是先将油茶籽压碎、蒸熟,压成月饼形状,然后一粒一粒地塞进原木的“腹腔”中。最初,每块茶籽饼的厚度约为10厘米。油被挤出后,被“削”成薄薄的菜板。这样开采石油需要半天时间,还需要五六个人轮流帮他们挥动锤子,费时又费力。
本土石油开采最繁忙的时期是20 世纪70 年代之前。仅富村村就有土制榨油机5座。每台榨油机一发出声音,油香就充满了村子。大人和小孩闻到香味,来到这里,站在油屋旁,买些茶油或茶糠来吃,或者洗头、洗衣服。
1982年,富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今年以来,土制榨油机在村里逐渐消失。电动榨油机不需要任何技术来提取油。只需将干茶籽直接倒入机器中,等待油加满即可。出油率比本地方法高一倍。
村里的人经常带着原料请当地人来榨油。奇怪的是,村民不仅不用支付额外的劳务费,还可以获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报酬,条件是村民毫无保留地留下茶糠。事实证明,茶糠的售价并不便宜,一度达到每公斤4元左右的价格,而榨油商就靠这些茶糠赚钱。
巴马有记载的种植油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 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51万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年产量最低的一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公斤以上。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全县有油茶树37.6万亩,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仍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经过改良,亩产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间距太近,树上光照不足;落在地上。
为什么要规划地面?巴马林业局甘开万处表示,此举实际上是为了方便农民采摘种子。捡籽是当地采集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成熟后自然落到地上,人工从地里捡起。树下刨地虽然提高了采摘速度,但却造成了水土流失。另外,茶农普遍不对茶树追肥,影响了茶树来年的生长。有的农民更“奇葩”,在收获前一个月就将树下的土地规划好。事实上,此时仍是茶籽的生长季节。这样“捡”起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也大大降低。通过多年来的宣传,不少农民改变了“先挖地再采种子”的陋习。
周涛是富村村委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的油茶种植大户,拥有油茶林80亩。靠着茶籽,他一年收入约3万元。现在,他和村里很多人一样,盖了一间平房,把回收的茶籽摘到屋顶晒干,还在楼上搭了一个小屋,用来存放晒干的茶籽,非常方便。但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烘干茶籽并不那么令人愉快。
当时,周涛家里没有平房,也不容易找到晒茶籽的地方,所以他只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几个房间,都竖立着支架,支架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只放置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子上铺满生茶籽四颗。至五厘米厚。然后在支架下用小火烘烤,一段时间后让茶籽翻面。转了几圈后,我踢了茶籽,茶籽相互碰撞的声音发出闷闷的声音,说明还得继续炒;如果听到“噼啪”的声音,说明茶籽已炒熟,可以入库或出售。烘焙一批茶籽后,根据天气情况,可能需要几天或两周的时间,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而且,这样炒出来的茶籽就好像进过煤矿一样,“皮”变黑了,榨出来的油也会失去光泽。
索略乡茶农采收茶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采籽,二是采果。采摘水果是一种省事的方法。在茶籽自然打开壳落到地上之前,将其从壳中的茶籽中采摘、干燥并取出。相对而言,采摘种子可以更好地保证压榨茶油的品质。这种采果的方法会使茶油的泡沫增多,油色不够鲜艳,出油率较低。
不管价格多高,富村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保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有空的时候就会带到村里加工、榨油供自己食用。生山茶油呈黄色,与花生油一样装在瓶子里。新工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可以将山茶油精炼成半透明山茶油,也就是现在超市里看到的透明山茶油。除了食用之外,这种山茶油还经常用于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一年是2007年,外地老板和本地老板争相收购帕尔玛茶籽,每公斤价格从8元提高到11元。事实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如今巴马人的困惑:深加工企业的人认为原料不够,影响了山茶油的加工;深加工企业的人认为原料不够,影响了山茶油的加工;深加工企业的人认为原料不够,影响了山茶油的加工;但管理部门和农户人士均表示,事实并非如此。按理说,马茶花种子大部分流向了其他地方。以富村为例,村里60%的茶籽都是湖南、江西等省份的外地老板买来的。这意味着,巴马油茶油加工企业遭遇原料短缺的关键原因是自身收购价格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还没有建设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