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七碗茶的喝法和来历,以及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七碗茶歌原文及译文
《七碗茶歌》原文以及译文:“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的出处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出自赵朴初的茶禅诗。
唐代诗人卢仝《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赵朴初喜爱饮茶,自称茶蒌子,还经常以茶禅入诗,深得饮茶真趣。他的茶禅诗中有五、七言各一首: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诗中朴老化用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活泼。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如下:
1、原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2、解释: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扩展资料: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所谓“且尽卢仝七碗茶”,说的是一个典故。卢仝,唐代诗人,一生爱茶成癖,其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为后人耳熟能详,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
七碗茶诗赏析
茶歌内容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品赏析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七碗茶的喝法和来历和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