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之味”可能是张贴最广泛的有关茶的书法,几乎每个茶馆、餐厅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什么是茶?
诗云:茶是为了洗去烦恼,酒是为了忘记你。
喝茶无非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人不开心的时候,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以酒解愁,更令人忧心”。但在拿起一杯茶和放下一杯茶之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比例。
它使人平静下来,拥有一种纯净的心境。这是茶。
什么是禅?
禅是一种以宁静为基础的行为,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消除一切杂念和妄想,获得一种智慧。
心胸宽广了,就会平和安静,就像空茶杯一样,空空荡荡。
喝茶与“禅”的结合,总让人觉得有几分神秘莫测。看来,眼前这杯茶似乎更加“高档”了。
然而,什么是“禅茶一味”呢?
“1”
中国是世界茶的发源地,也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以其清淡、清静的性质受到宗教系统的青睐。
与宗教的结合,反过来又促进了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与宗教两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透、影响、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禅宗茶文化。
“一品禅茶”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禅”是心灵的启迪,“茶”是物质的精神萌芽,“意味”是心与茶、心与心的沟通。
禅宗茶文化离不开禅宗的关怀和感悟,也离不开日常的用茶。文化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正、清、和、雅”,包含“感恩、宽容、分享、结缘”等简单的情感。
“2”
茶与宗教最初的关系是,茶为修行者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饮料。
在道家看来,喝茶可以清净去浊、轻身强骨,是最自然的养生之道;在佛教看来,茶是冥想和宁静的必需品。
后来,在茶道实践中,茶道与宗教在思想内涵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
禅茶一味,其实就是通过品茶来感悟人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说“苦”
佛教追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就是岸”。修禅就是看透生死,获得大悟,从“苦”中寻求解脱。
茶也是苦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寒,阴中阴,降火最佳。火为百病,火超清。”
从茶的苦到甘,以及苦中有甜的特点,佛教能够产生各种联想,帮助修行的人在喝茶的时候品味人生,领悟“苦的道理”,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第二个是“安静”
茶道讲究“和、静”,把“静”作为现代修养的主要修养基础。只有“静”平复了浮躁不安的心灵,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滋味、生活的滋味。
佛教也崇尚宁静,禅宗就是从“静”而产生的。静坐思惟,是历代禅师了解佛教的重要课程。
在冥想中,人难免会感到疲倦、昏昏欲睡。这时,唯一能提神醒脑、克服睡意的就是茶,而茶也成了禅修者最好的“朋友”。
第三个是“一切”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曾说过:“要知茶的本质,就是烧水点茶”。茶道的本质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哲理。
禅宗还要求人们通过冥想从平凡的琐事中悟道。
四说“释放”
佛教修行强调“放下”,正所谓“修行必须放下一切才可入道,否则无用”。
品茶也讲究“放下”,放下手头的工作,偷取半天的闲暇,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被禁锢的真实气质。
“3”
“禅与茶”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已经存在。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见星辰,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无法证得,若离痴,则无师智,自然智慧,一切都会显现。”
意思是一切众生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和能力。
释迦牟尼佛和六祖惠能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王阳明的“达良心”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慧能指出人人皆有佛性,并创立了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它简化了繁琐的佛教,另一方面也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了。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真正的传承者。
只要去掉妄想、执着,我们就能恢复本来的智慧和能力,我们就是现成的佛了。
茶虽有千余种,但皆出自一叶。茶汤色、味、香有几十种,都是茶本身带来的,不是外界带来的。聪明的茶艺师根据其特点,利用工艺上的差异,充分发挥其特点,泡出一杯好茶。你能说,这不是禅宗吗?
第二层:知行合一。
中国的禅宗是功夫与见识并重、注重身心行为的体现。
茶的滋味只有喝过才知道,没有人可以替代。
“4”
作为新时代的饮茶者,您如何理解“禅茶一味”?
来看看高僧与茶师的对话,你或许会恍然大悟。
居士:师父,我是一个爱喝茶的人。我自己泡茶,非常喜欢喝茶。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禅茶味”、“茶道”这些词,但其实我们不太了解。请大师给我们解释一下。
大和尚:
唐宋时期,禅宗迅速发展。禅宗强调静坐以养心。僧人打坐后喝茶可以调节身体、缓解疲劳、振奋精神。于是,禅与茶结合在一起,就有了“禅茶同味”之说。
禅人喝茶,必须保持禅心,用正念、觉知来喝茶,这才叫“一尝禅茶”。
我们有句话叫“挑柴挑水无非是禅”,而“禅”不只在禅堂吗?我们打坐的时候是修行,喝茶的时候也是修行。烧水、泡茶、喝茶,时时刻刻都有一颗禅心,一举一动都保持着觉知。同时,我也很清楚:我为什么要喝这杯茶?喝酒是为了解渴、缓解疲劳;解渴、消除疲劳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的继续修炼。在禅宗中,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修禅的方法。
禅宗思想就在你的生活中,不要离开你的生活去寻找另一个生活。生活中,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禅心所在,谓之道。泡茶、喝茶的时候,我的禅心还没有离开,心始终保持着这种觉知。这就是茶道。
居士:师父的道对我泡茶很有启发。我想我们一定不能本末倒置。能泡好茶、喝干净的茶固然好,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
大和尚:
是的,不要坚持任何事情。为什么不坚持任何事情呢?因为你知道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当你做任何事情时,你的心知道你所做的事情的真实情况。当你了解它的缘起并观察它的缘起时,你的心就不会处于执着的状态。你的心处于一种解脱的状态,一种超越的状态。这种超越从何而来?它来自真实的感知。
比如说茶,如果你觉得它是好茶,你觉得它很贵,很香,很好吃,你觉得它是真的,那么你心里就会有执着。当你执着于他时,你就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如实观察事物本来面目的智慧。
这杯茶确实又香又好喝,你也可以享受一下。但你要知道,这茶之所以香,是因为土壤、空气、水等各种条件的业力和综合,才造就了这茶的独特性,加上好的器皿,还有制茶者的用心。泡茶者的用心,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由很多条件组合而成的。没有了这么多的善因和条件,这杯茶的香气和此时此刻的美好就不再存在。
你如实观察,随喜而赞叹。你所欢喜、所敬佩的,都是各种善因缘。当你随喜赞叹这样的因缘时,你的心就远离执着了。在这种情况下,茶对应的是你的心。茶对应心,这就是禅。
有人这样形容茶与禅:
玉水社被泡成茶,是为了“布施”;茶叶带有茶香,如戒律香,是为了“持戒”。忍蒸、煎、揉,是为了“忍辱”。摆脱懒惰,提神思考,是为了“精进”;味道与尊崇青吉茶一样,是为了“静心”;修方便法,能帮助无数人,是为了“智慧”。
其实,无论“禅与茶”如何解读,茶始终是最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