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技艺,一座城池,即使穿越时空,也是繁华沧桑。
依然是令人着迷的样子!这里是中国江西景德镇。
行走在景德镇,你会惊叹于这里随处可见的陶瓷,灯柱、餐具、茶具、陶瓷艺术装置等,许多国内外陶瓷大师在此驻足甚至居住,成为陶瓷艺术的聚集地。异国风光。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有近20万人从事陶瓷及相关产业,其中作坊、工作室达3000多家。
老人和年轻人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这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在全世界陶瓷人眼中,这里是制瓷的天堂,朝圣的朝圣之地。
在其他陶瓷产区的手工制瓷技艺衰落的今天,只有景德镇还保留着手工制瓷技艺和完整的产业链,让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可以自由地将创作灵感倾注到瓷土中,实现转泥的艺术变成黄金。梦。
可以说:长江水高岭土泥,流淌着数百代瓷工的汗水;
莫笑手粗挖山,造土搬王都。历代以来,人从海外而来,崎岖的高山都是平坦的道路。诗人陈志燧的《景德镇》诗,以朴素、现实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历史印象。诗中的“土器”、“王都”、“高陵”三个字,是景德镇称霸中国陶瓷艺术史,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三个关键词。
“土器”直接指的是景德镇名声大噪的根源,那就是瓷器的生产。 “王都”可见景德镇瓷器的地位,为宫廷所用。 “高岭土”指的是“高岭土”,是一种专门用于烧制瓷器的粘土。耐高温,可塑性强。因盛产于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
中国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瓷器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普遍。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烧瓷器的地方和制作瓷器的工匠。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家名窑烧制的瓷器早已蜚声海内外。
论瓷器制作水平和工艺优越性,五大名窑或许并不逊色于景德镇。然而,无论是汝窑的白瓷,还是哥窑的紫黑瓷,它们可能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但大多数最终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今天所谓的景德镇,早在春秋时期就属于楚国东部领土。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当时景德镇属秦代九江郡范县。汉代承秦制,景德镇划归鄱阳郡、豫章郡。东晋时期,景德镇所在地称新平镇。隋灭唐建立,唐朝继承隋制,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唐高祖李元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平镇因地处长江以南,隶属新平县。故又称“昌南镇”。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昌南镇改名“浮梁镇”。宋真宗赵恒非常喜爱浮梁镇出产的青花瓷,非常高兴,遂将浮梁镇命名为“景德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景德镇一词。从此,景德镇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据史料记载,“新平制陶始于汉代”,但在元朝之前,景德镇的一代代工匠都在默默无闻地制作陶器,名气并不为外界所见。后来景德镇工匠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从元代到明清,历代皇帝都会任命专门的官员,监督景德镇宫廷瓷器的烧制。景德镇瓷器以其“黄袍加身”而闻名于世,最终成为一代瓷都。
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水平达到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站,在磁州窑、钧窑、龙泉窑等传统名窑的基础上,首创了瓷石和高岭土的双配方,开创了我国烧制大型瓷器的历史。在工艺上,工匠们借鉴前人技术,大胆创新、烧制,创造了元青花、釉里红等许多前朝未曾见过的器皿和釉色。在窑务管理方面,朝廷正式设立“浮梁磁局”管理窑务。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水平的提高,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业空前繁荣的重要支撑。
几千年后,外国人一想到中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瓷器。说起瓷器,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景德镇。
以烧瓷闻名的地方有数千处。在众多的制瓷地中,景德镇为何能成为世界瓷都、中国瓷器的名片?
理由一:水土适宜制陶,瓷器资源丰富
所谓‘人谋事,成事在天’。人只有学会用“天”,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事情才能成功。中国人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和克制。善工阴阳相配,五行揉捏。中国的陶瓷生产技术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交融、制约的完美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只发挥外力的作用。
要制作一件好瓷器,金、木、水、火、土五种条件缺一不可。瓷器生产对瓷土的要求更加严格,烧制优质瓷器所需的高岭土就更少了。
幸运的是,景德镇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瓷土资源,包括优质的瓷石和高岭土。这里生产的瓷石外观极佳,含铁量极低,是生产青花瓷的优良原料。几乎不需要人工二次配制,天然瓷石也几乎涵盖了制作瓷胎所需的所有元素。无需任何配比即可在1200以上高温烧成瓷器。若加入少许草木灰,在高温下可形成天然的灰色釉。
聪明的工匠偶然发现,如果在瓷石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岭土,烧成的瓷器就会洁白如玉,胎体也更加坚硬。即使烧成温度超过1200度也不会变形。
同时,景德镇地处江南丘陵地区,拥有丰富的木质燃料资源。其中,松木具有高焰、高温、低尘的特点,成为烧制高品质瓷器的良好燃料。配合烧制技术,可以点土为金,窑火可以幻化为世人惊叹的瓷器。
天意使景德镇的主要河流长江穿城而过,成为水运的良好条件。景德镇瓷器沿着长江流下,进入鄱阳湖,被运往更远的地方。
理由二:独特的地理环境
制作一件精美的瓷器不仅需要良好的基因,还需要合适的环境。瓷胎的成型需要充足的光线。瓷石原料的加工需要丰富的水资源。瓷土成胎后,最怕的就是遭遇霜冻。霜会使尸体颗粒松散并使器皿形状变形。制作瓷器的地方要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景德镇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各种条件似乎都是专门为烧制瓷器创造的。
加之景德镇地处相对偏僻,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又具有世外桃源的文化氛围,使其能够避免战乱的侵袭,保证工艺的代代传承。
理由三:瓷艺工匠包容创新
科技进步需要交流互鉴,博采百家之长,做大做强。 “工匠来自五湖四海,工匠来自五湖四海”。景德镇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工匠们汲取历代窑工的优点,在继承其他父辈长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令世人惊叹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窑工吸收了宋代青花瓷和磁州窑的釉下彩瓷技术,并大胆引进了产自波斯的青花钴料。最终烧制出了具有明显中国韵味、色彩典雅大方、图案丰富内涵的元青花,一举打破了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瓷的统治地位。从此,瓷器的色彩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青花瓷一经诞生,就迅速受到宫廷贵族及海外各阶层的喜爱。
景德镇工匠还在康熙五彩瓷工艺的基础上烧制出了独特的粉彩瓷器。历经康熙、永州、乾隆三个朝代,粉彩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成为与青花瓷相媲美的新品种。
理由四:政民互动、官方行政支持
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到了宋代,景德镇的制瓷业就已经兴起,呈现出繁荣的迹象,尽管制瓷业只是由民窑带动。 《陶记》具体记载了宋代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情况。当时,全国有民窑300余座,散布各地,初步形成了几个较大的窑炉群。
宋真宗赵恒时期,偶然得到了一件景德镇青花瓷器,深受皇帝喜爱。赐名“景德镇”后,皇帝还派窑长督造瓷器。元朝政府统一全国前,曾派人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从此,瓷器的生产和销售都划归政府统一管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并拨专款烧制御瓷。无论成本、巨额资金、人力,都为烧制许多精美瓷器创造了条件。
虽然官窑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得到提升,但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生产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这种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并受到朝廷大力推广的制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水平。
理由五:现代化分工协作生产
景德镇制瓷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某一道工序。反复、精准的重复为工艺的最终提升提供了可能,这也是景德镇能够站稳世界瓷都地位的重要因素。
《陶记》记载,“印刷、绘画、雕刻各有其功法,有秩序有规律,不乱”。 “景德镇瓷器分门类,某家公司会长期从事某类件的生产,无论是技术还是价格都达到了最好的。”例如,湖田窑的“吴氏”和“段氏”作坊专门生产瓷盒。
元代“浮梁磁局”设立后,特别是明代官窑设立后,景德镇原有的小规模家庭作坊生产逐渐转变为更加精细的分工合作生产。官窑作坊内部分工明确。每道工序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大大提高了制瓷效率和水平。
各个车间之间也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景德镇的瓷业大致分为四大类:原料开采和加工的“料线”、胎体制作和釉下彩的“坯线”、烧制瓷器的“窑房”和“红店”用于釉上彩画。主要产业。其次,还有为四大产业服务的砖户、木匠户、铁匠户等各种服务业。
车间内各工种分工协作,车间外车间紧密配合,各取所需。一方面,瓷器生产规模成倍增长,满足了国内外瓷器贸易的需要。另一方面,协作、负责的流程使得制作出来的瓷器更加精致。
就这样,景德镇在竞争激烈、古窑址遍地的瓷业中脱颖而出,成为闻名中外的瓷都,延续着千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