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瓷器的故乡。茶文化与瓷文化相互辉映、密不可分的唯一代表就是建盏。
我国饮茶习俗在唐代中叶已蔚然成风,开创了饮茶艺术的先河。然而,喝茶的主要方式还是煮茶。喝茶时,将洁白的茶沫、咸咸的茶汤和绵软的茶粉一起喝。宋代,饮茶方式改为点茶,比泡茶更有讲究。宋代还用茶饼点茶。首先将茶饼粉碎成粉末,然后用茶袋过筛。茶粉越细越好。
然后待汤(水烧开),用开水冲净,将适量茶粉放入茶杯中,先倒入少许开水,将茶粉调匀,称之为膏。然后从四边倒沸水点茶,边倒水边用茶拂搅打,形成悬浮液。然后将茶汤与茶粉一起饮用。
以点茶的方式比拼茶叶和茶汤的品质,称为“斗茶”,又称“明战”。喜爱书法、绘画和茶道艺术的宋徽宗赵佶在《茶大观》中写道:“茶色以纯白次之,其次是青白色,其次是灰白色,最后是黄白色”。 ”。
对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志》中这样表述:“以面色光洁白,杯上无水痕为佳。建安斗试,第一水痕为负面的,耐用的才是最好的。”胜利,所以胜败论说是“除一水二水”。
也就是说,汤的颜色先是牛奶般的纯白色,然后才是茶汤。茶汤表面出现的“汤花”可以长时间托住茶杯内壁。消散快,先出现水痕者为负,俗称“云足松弛”。出现水痕的地方是茶杯内壁与茶汤相接的地方。宋代,明瞻以三战两胜决定胜负。因此,在当时广受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浮生兄弟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评判茶的品质,它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艺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的过程中,茶叶和茶具的品质也需要不断提高,以满足需求。当茶斗达到顶峰时,必须是艺术品味极高的茶杯,才能符合茶馆的审美意境。因此,建站的发展与豆茶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建盏黑釉的质朴与窑炉的繁复形成鲜明对比,其背后隐藏着一种和谐、自然、古朴、神秘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达。建盏的古朴之美与禅宗境界有着天然的默契。
建盏和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很多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宫词》中赞道:“兔毛之液,一杯烹,解美入醉地。”新,蟹眼清泉煮,雾气凝成花,云不垂。”
宋代苏东坡《南屏千石》诗云:“道士黎明出南屏山试茶三昧,午间忽惊斑斑兔,制成春老鹅酒。 ”
北宋范仲淹在《与张敏斗茶歌》诗中写道:“金磨边绿尘飞,紫玉瓯心起雪浪,茶斗香淡,斗茶闻香,斗茶闻博兰芝。”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陈建叔出闽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上有云有字,兔心已被雪覆盖。两液不等。”由微风所生,微风先生于舌。
虽然建盏在宋代很盛行,但事情必须扭转。元明以后,由于中国饮茶方式和文化品味的变化,建盏开始衰落,淡出了国人的视野。也被称为“最没用的东西”。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宋人饮茶打杯、听琴赏画,导致靖康之耻、毁国灭国,故有深爱者必恨之说。
近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热爱茶文化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古玩市场的兴起,建盏也从喂鸡用的碗变成了收藏界的新宠。
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珍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面的真伪专家给了很多钱。现在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制的建盏效果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
如果我们还原宋代的点茶技艺,并在热爱茶文化的人们中推广,一定会给茶爱好者带来感官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