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兰比西团茶更苦,瑞脑香更适合梦碎。
李清照《鹧鸪天窗外霜日》
我想,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作为最高境界的追求。
吴自牧曾在《孟良录》中提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为“四闲事”。
这是一个怀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一个优雅的问题。
宋人的茶事最为普遍,也最为高雅。
从皇帝到百姓,从宫廷到市井,文人墨客、民间工匠都十分讲究,可谓空前繁荣。
宋人点茶场景
宋徽宗是一位艺术天才。
他酷爱茶,而且精通茶。
他不仅是《大观茶论》一书的作者,还分享了他对点茶艺术的理解和之美。
宋-昭姬五彩鹦鹉
《延府公曲延记》还记载了他为大臣们演示点茶艺术的故事:
” 尚吩咐侍者取来茶具,亲手倒汤,一刷,不一会儿,杯面上就浮起了白色的乳汁,如疏星淡月。”
上层的好处在下层会变得更糟。
皇帝喜欢的,自然就受到朝野大众的欢迎,商人、贵族纷纷效仿。
宋徽宗也支持大臣们玩茶,认为这是“盛世之爱”,苏轼等许多名人也对茶赞不绝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宋代的茶,感受一下1000年前的优雅生活。
宋徽宗的《文惠图》,与大臣们品茶的场景。
点茶
“点茶”并不是宋代人创造的,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但唐人却喜欢“煎茶”,加入各种香料,繁盛华丽。
追求质朴审美的宋人更喜欢点口味纯正的茶。
详尽而优雅的“点茶”成为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宋刘松年《追茶图》中的一些点茶工具:茶磨、茶炉、茶瓶、茶杯、杯托。
电视剧《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中,将点茶流程完整地展示给了大家。
首先,茶具要准备好:茶杯、热水壶、杯托、茶滚、丝、茶拂、开水器、优质山泉水等,这些都是必备的。准备好后,开始点茶。
点茶的过程相当繁琐。
第一步:用小火慢慢烘焙茶饼,去除水分和苦味;
第二步:将烤好的茶饼用茶磨碾碎,放入丝中过滤杂质,留下最细的一层茶粉;
第三步:将上好的泉水放入汤瓶中,煮沸或将开水倒入汤瓶中;
第四步:用开水清洗茶杯,保持温度,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第五步:将茶粉放入茶杯中,用少量开水调成糊状,溶解部分茶叶;
第六步:将汤瓶中的水慢慢倒入茶杯中,边倒边用茶拂来回搅拌。这时,茶杯内壁会出现一层泡沫,用茶拂将其拂去。
就这样,一杯茶点了,调匀了,然后就喝了。
宋人点茶时,最注重茶汤的美感,有如“星疏月淡”。
茶汤起泡,颜色逐渐从翠绿、乳绿到乳白,直至出现一碗雪花。
这种茶汤雪波清晰可见,焕发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不仅考验点茶的技巧,更考验泡茶者的用心。
茶最美的滋味是平淡,但不是平淡,应该是清淡有味,应该是茶香浓郁、回味无穷。
斗茶
宋代人不仅煮茶方式不同,而且玩茶也有“花样”。
比如斗茶。
猜茶产地、辨别采茶时间、对比茶叶品质、对比点茶技巧……
这是宋人特有的雅戏,至今也无趣。
文人墨客聚集在庭院或竹林中,带上自己珍爱的茶具,带上自己私藏的奇葩碑刻,一一评价。
煮汤点茶,看谁的茶沫更白,谁的茶沫越来越细腻。
相传书法家蔡象与苏采翁对茶,几回合难分胜负。
最后一次,苏菜翁用青竹泡了泉水,然后用来泡茶。后来,他因茶中竹子的清香而获胜。
如果你想赢,就必须赢得优雅和乐趣。
说到人,大家就得“拼”得尽兴。
五六个茶粉聚集在一起,在闹市,在门前,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当场“打茶斗”。
赢了我笑,输了我捶胸顿足。
我想要的是玩得开心,玩得开心。
茶百戏
宋人的优雅,骨子里刻着精致。
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中作画,又称“粉茶、水丹青”,又称“粉茶”。
它与西方由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拿铁艺术”颇为相似,但难度更高。
茶百溪用茶和水作画,可以形成精致如画的汤纹,而作画工具只是一个小茶匙。
有的只用汤瓶的壶嘴来描绘一只小凤凰,一座孤亭,或者两两朵桃花,甚至化作一首诗,极其美妙。
《建明录》《成城瞻》记载:“鲑鱼福泉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汤茶成诗。”又点四瓯,共绝句,几乎如汤桌。 \'
其《茶百戏》注:“近代有人以汤携匕首,不施法术,将汤纹、水脉制成物体。属动物、昆虫、鱼属”。花草,精致如画。” \'
茶中有画,画中有茶,这正是茶所玩的。
宋人把心中的风景刻在画里,也刻在茶里。
他们坚信生活质量远比财富和权力更有价值。
这就是宋人的口味。他们让最日常、最平凡的茶尝起来有生活的味道,有着不凡的气质。
只有懂得感受生活、欣赏生活,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面对如今加快的生活节奏,我们不妨像宋朝人一样放慢脚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美好,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心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