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定窑瓷器大全,山西明清瓷器介绍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平定府开始向朝廷进贡干黄瓜、连翘茶、沙茶壶等。此后,三贡名满天下。三物成三宝,这与康熙皇帝曾下榻平定州有关。

康熙西游

据《清圣祖实录》卷213记载,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第四次南巡,秋冬两季西巡。此行于10月11日出发,由太子、三子、十三子陪同,当天进驻碧良乡十三里村。其后,又到涿州泽盘村、安宿田村堡、保定小积店、清都十里铺、新乐市、真定府、获鹿县东、井陉县东关等地。二十一日,到达谷关,进入山西,山西士绅百姓跪拜迎接。当天驻扎在白井哨,22日驻扎在平定州西关。随后,他们又在寿阳县、榆次县石店村和省会太原州停留。

康熙在平定府期间,曾任陕西蒲城县令的董弼主管宴会,安排皇帝的饮食。这在董弼的《梦华堂集》中记载:“圣祖西游谷关,数十人迎接醉殿(东弼名醉殿老人),甚受皇帝宠幸,侍奉朝廷。”食。御食八宝,四或偶。观五州干宗英汉宫铺,气势极盛,繁华夜尽。圣曰:宇宙皆枯,火焰冲天,四时有筵席,九时则清爽,少卿张颜有茶,沙壶满连翘。圣祖仁下旨:赐平定州干黄瓜为碧雪,次年,平定州进贡碧雪、一手护、延年桥。

《圣祖仁御文三集》中记载的诗词有14首,其中与平定有关的诗词有三首,分别是《过谷关入山西境》、《谷关口号》和《过平定府》。 《平定州志》上卷收录《过谷关》、《过平定州》两首诗,还有康熙赠给平定知府刘福嘉的一首《禁园秋》和《游”乐平县令马光说。 《冷食》一首,蔚县县令于勤的唐诗《欲去江东》一首,县令刘迎熙的《春山绕荷芦》一首寿阳县。其中《禁园之秋》收入《康熙古今诗词目录》卷五十,继《长春园观稻,已是七月十一日》、《给豫亲王童童旧图》之后”,而《叹考试》即是《禁园之秋》。这首诗是为《禁园秋姬图》所作的一首诗。因为有人怀疑“禁园”就是平定大御花园,所以才会在康熙御诗中多解释几句。

连翘茶

据《园林树木》记载:连翘为灌木。枝条拱形下垂,皮孔明显,髓中空。单叶,有时三裂或三裂,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3-5厘米,无毛,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花是单生的,第一片叶子开放。遗憾的是,《园林树木》中没有具体说明连翘花是金黄色的,有四个花瓣。

连翘俗称连翘,又名金条。早春和迎春花几乎同时开放,金黄的花朵挂满枝头,绚丽无比。平定市西部的关山和盘石村的仙人桥山上长满了连翘。连翘的花期为1个月左右。花落后,吐出绿色的花蕾。这些绿色的芽可以加工成茶,称为“连翘茶”。

关山脚下后沟村的刘牧一说,千百年来,关山脚下的人们总是在春天到山上采摘连翘。他们采摘后,蒸九遍,晒九遍,熬糖,与配料加工,制成香连翘。茶。喝一杯连翘茶清凉爽口,大家都争相购买。渐渐地,连翘茶从一州三县传到娘子关,并远销北京。

康熙四十二年十月,平定府接见康熙帝时,在宴会上吃了八件珍品。宴毕,搭起帐篷煮茶,奉上沙壶连翘茶。康熙泡茶后,脸上满是喜悦,并从朝廷赐予关山岭连翘茶“延年桥”,并于第二年将连翘茶制成贡品。

相传,关山岭连翘茶被定为贡品,每年都要捐献五十担连翘茶。春季可以采集多少个芽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从此,采连翘成了一场灾难,救命药成了夺命药!春天一到,国务院就会派仆人到村里去,要求人们必须进山去采摘刚刚落花的连翘新芽。上述要求的数量较大,进山的人也较多。从山麓到山腰,衣服都被划破了,手上也磨出了血泡。忙了一天,他们也挑不出多少东西。从山上往下看,就像是一条无底的深沟。我翻遍了千山万水,篮子还是没满。我只好在腰间系上一根绳子,悬在悬崖上寻找。后来,每年都有几个掉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人们无处表达悲伤和仇恨,只能暗自抱怨上帝没有眼睛,低声唱的歌谣带着血和泪流传开来:

关山红雕高万尺,人倒挂采连翘。

数千人倒地身亡,尸骨被当柴烧。

据说,乾隆年间,平定县的一位大臣向乾隆皇帝报告了百姓采摘连翘的痛苦。乾隆皇帝派人到平定府考察,随后宣布免除连翘茶的贡品,允许当地人自行生产和销售。此后,人们仍然在农历四月初八的紫府庙会上来山上采几朵连翘花,喝一点连翘茶,以缅怀历史,向往未来。

图为:用于生产连翘茶的石屋,据说可以保留茶叶的原味和野味。

沙茶壶

砂茶壶是一种用砂质煮水的容器,圆腹或圆筒,有口、有柄或金属柄。后来演变而来的铁壶或铝壶,民间仍称为茶壶,但不适合煮茶。

在农村,用沙茶壶泡茶,既可以接待贵客,又可以在工作之余自己享用。据《梦花堂集》记载,用于接待康熙的砂壶是在州东藏江沟(常家沟)烧制的。煮连翘茶的锅。据说,使用此砂壶的人依次为:第一国王,第二神仙,第三学者,第四佛家,第五道士,第六文人,第七武士,第八隐士,第九游人,十老人,其次是医生和商人。掌握砂壶的人泡茶时要懂得十件事:一是用眼睛观察;二是用眼睛观察;三是用眼观察。久饮,九为细思,十为思念怀旧。试着比较一下每一点,意境是不是一样?对于陶瓷制作者来说,用材料制备瓷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精品往往是百分之一,因此出窑时的精品率仅占2%。

砂茶壶是平定陶瓷的代表作。

陶瓷原料

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砂土,学名瓷土,俗称坩埚土。元延佑三年《窑铭》中云:“古砂窑亦称灰、紫、黑,烧土之别。”意思是:坩埚土是烧制瓷器的原料。有紫色和黑色,这是由于使用的坩埚不同造成的区别。因为坩埚分为灰坩埚、绿坩埚、片坩埚,灰坩埚粘度高,绿坩埚耐火,片坩埚作为粗品。宋至道二年《瓦窑铭》记载其原料来源:“土中见石艾托婆、古洞,其次有干槽、石窑、洞,又见东南土”。后山有柏树、木堡,其次是萝岗、聂沟、白杨。”坩土分布之广,资源之丰富,着实令人欣喜。其中,沱坡、石窑、百会、白洋、古东至今仍沿用其历史名称,其余地名有待人们考证。

奚福根唱的《歌颂土特产》,其中四首是对陶瓷的赞美:“桂雾山处处是大青煤矸石,洛谷岩是羊油坩埚。义井名耐火砖,羌牛镇碗粗瓷”。 ”。鬼屋山,又名“鬼屋山”,位于平潭澳东侧,即今北山公园山顶。大庆坩埚存放在山里,所以平塔澳曾有耐火砖厂,宝金公司在红城河建有陶瓷厂,后更名为电器厂。千牛镇位于今阳泉市郊西北,旧属蔚县。村西毗邻丹尼斯山。相传曾有千头牛登上山顶,光芒闪烁,随风而去。它的先民认为这是吉兆,就筑洞依山傍水而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周初墓碑记》记载:“(周)弘在京,与礼部太监李公关系密切。有一天,李公说:兄弟住在山西,蔚县温县出产瓷器,我一看就知道了。笔者曾亲自到过烟牛镇,在村里看到了许多旧窑址,看到了瓷盆、瓷瓮、瓷盆等,《夸土特产》中提到的黑瓷碗只是其中之一。

羊油坩埚又称白坩埚,夹在铁矿石之间,常一层矿石一层羊油坩埚。 2005年,在写《平顶花》的过程中,作者专程来到骆谷岩,了解羊油坩埚是什么,它的性能和由来。当时七八个老人聚在一起向我介绍:羊油坩埚有红、绿、黑、黄、紫、白等颜色。其中,红色和黄色坩埚含有铁,紫色和白色坩埚是最纯净的坩埚。只有羊油坩埚才能保存铁矿石,这些铁矿石储存在几英尺甚至几十英尺深的地层中。羊油坩埚闪闪发亮,而且软软的,吃在嘴里一点也不油腻。刚挖出来比较硬,可以洗衣服,去污力强。用它烧瓷罐炼丹。羊油坩埚常被用作烧制陶瓷的配料,起到光滑粘合的作用。羊油坩埚产于南翔的前后锁泉,北翔的锣鼓岩、千木坪。

贡品“一手锅”产于平定市南八里的臧江沟,后改名常家沟。常家沟以前是一条长沟,从村口一直到一条长龙的头。相传西汉末年,有一位将军被敌兵追杀。将军来到沟边,发现有一个流水漩涡,漩涡中还有一个洞。将军钻进洞里,用柴火堵住洞口。敌兵没有发现这个洞,将军才得以保住性命。该村从此被称为“藏江沟”。古代,常家沟山上到处都是坩埚。下雨时,坩埚就变成了粘液。村里的一位能工巧匠用粘土制作了玩具,还制作了砂锅。沟烧沙器的开始。据《南澳镇志》记载,常家沟的沙器始于唐代,清朝乾隆年间,生产的沙器开始销往燕赵、齐鲁等地。

除烧制砂罐外,常家沟还生产大量敞口罐。明锅是一套表面光亮的罐子。分为大明锅、二明锅、小明锅三种型号。 “小明锅”叫“薄小锅”。这些砂锅菜之所以轻盈,是因为使用了细粉状的白粘土。据《常家沟黑砂锅》记载,制作砂锅时,上下撒上泥团,砂锅内外混入白土细粉,经1300度火烧,熏后变得光亮。天冷的时候。

如果砂锅的内外不是白土而是灰土,火降到400度,烧出来的就叫“整锅”。 “全锅”是一种粗糙的陶罐,又称“黑砂锅”。从用途上分“杜鲁壶”和“毛壶”两种。 “杜鲁锅”是婚丧嫁娶时用来盛豆浆、煮老豆腐、煮肉菜的,“毛锅”是用来盛大粪的。巴厘岛上海市新城北部有一个北庄村,大量生产整罐。北庄村生产砂锅历史悠久。据乾隆二十一年所立的《北庄五龙寺碑》记载,可谓“历来如此”:“玉关东南约十里有北庄,在寻里。据文明方舆记载,怀抱山水之美,历史上,占据这片土地的人们大多以种植陶器为业,而其余的土地则聚集在一起形成社会,草衣黄冠的人们渴望着支持那些支持他们的人。”

坩埚和泥不能与水分开。 《梦华堂沙问集》:“沙同陶,无水无明。”明确了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坩埚,水和泥不可掉以轻心。陶瓷缺乏光泽和光泽。一百多年前,平定地区水源丰富,蓄水量大。仅以水命名的村庄就不下二十个。比如《圣祖西游》中的鹅头现在被命名为河头; 《重建三教寺》中的石泼水,现称涩嘴; 《汉唐铭》中的岸羸疑指的是今天的味泉。其他村名如天华池、围池、狼湖、一井、上龙泉、下龙泉、大阳泉、小阳泉、五都、赛峪、波里、西家泊、百泉、小河、平潭、河地、魏波、甘河、水峪、三泉、水磨湾等。寺庙的名称有甘泉寺、五龙宫、流杯池等。可以想象,在大规模煤炭开采之前,平定的天是蓝色的,平定的山是绿色的,平定的流水是清澈的,平定的砂锅是闪闪发光的。

图为:茶园周围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陶瓷生产

为烧制陶瓷而建造的设施俗称瓦窑,用于制作炊具、罐等器具。瓦窑很大。北宋时期,平定城东瓦窑村的一座瓦窑,“底宽,阔深各九十五,横四”。这是《梦花堂集沙文》中记载的数据。瓦窑又称烧炭炉。 “炉长一尺,宽四尺,炉内有灶台,炉台长一尺,宽一尺半,深八寸,炉台的另一端通向风饵” ,有两个循环,炉膛相隔四块,在铁棒上方一英寸处放一根铁棒,在岩石上面放上石头,在石头上面加上粘土块。粘土块和粘土块应该是放置均匀,这样风吹进来的风才能照顾到每一块粘土块,火焰才能分布均匀,烤出来的砂锅的亮度才能均匀。”这是常家沟砂锅传人赵熙所写的。

赵熙接着介绍烧制陶瓷所用的工具:“吹气用的风饵是一个大风箱,农村人叫风饵。风饵是木头做的,长三尺,两尺。”尺宽,上小下大,上小下大,两侧有两根固定木轴,下角有一扇关闭的窗户,打开时窗户关闭。风进入,抽风时窗户自动打开,抽风的速度可以使砂锅炉温达到1250,炉铲长一尺二尺,宽四寸乘四寸,火枪亦一尺二长,叉子长一尺,笼壶方形,每边长二尺半,石磨二尺半。高一尺,宽半尺,圆形。”

赵熙这样描述采集坩土的过程:“在山上的青石山脉下,挖一个宽二尺、高四尺的洞,用镐慢慢地挖进去,原料用小车从洞里运出来。”用荆棘编成的篮子,然后把用过的驴或马运回砂锅厂,挑选后用石头压碎,用筛子过筛,三遍,就可以做砂锅了。

图为:连翘茶的干茶颜色

金汝祥、刘春生撰写了《展示中原平定沙器》一文,详细、清晰地讲解了制作过程。完整记录如下:

烧制沙器非常困难。民间流传着砂锅制作过程中的顺口溜:“一坩、两压、三筛土、四步、五捏、六入炉。七扇、八爪、九熏,品质很苦。” “一坩埚”就是选择纯净的坩埚,挖运回来。 “二压”就是压碎坩埚,俗称“蹭土”。它采用上小下大的圆桌形石滚筒。顶部切一个圆孔,镶嵌一个木柄。整个底座光滑且有弧度。将坩埚平放在坚硬的石地上,摇动石辊的木柄,石辊来回移动,将坩埚压碎。还用动物拉动石辊(注:赵熙称其为“石磨”)来碾碎。 “三筛土”就是除去碎石。

“四踩”就是用泥踩泥。由于手力较弱,拌好泥后,必须光脚踩在泥上,多踩几次,然后用铲子翻过来。踩的时间越长,拉力就越大,粘性也就越强。 “五捏”是指对锅坯进行捏捏,并在砂坩埚烧制的转盘上进行操作。转盘直径约30厘米,厚3厘米,设置在一根固定在地面上的铁轴上。揉捏时,将坩锅放在转盘上,随着转盘的转动,人们用木槌不断敲击坩锅,形成薄薄的圆饼。然后取文火烤好的锅模,口朝下扣在转盘上,将圆饼贴在模具上,拍打均匀,用弧形“光板”润光。将带毛坯的模具翻过来放在另一个坐模上,趁热将锅模取出,用手将坩埚口稍稍收缩,用砂刀将边缘均匀地切掉,然后用棍子将用于密封坩埚的粘土。将锅口封边,用一块毛线蘸水沿边缘打磨,使其整齐、光滑。为了表现出层次之美和厚度感,有的在锅边轻轻划一条线,形成略凹的侧槽。采摘盆坯,口对口放入温室内晾干。

“六入炉”就是将锅坯放入窑中煅烧。该窑可烧方形壶四对,长方形壶六对以上。烧炉时的火候也很有讲究。最下面的一根是碎木柴。柴火上先放玉米粒大小的木炭,再放手指大小的,最上面放拇指或核桃大小的。然后在上层叠放一个比锅底稍大的沙盘,使锅坯能牢固地放在沙盘上。砂盘的作用是将锅坯与火焰隔开,防止锅坯在火上变形,保证烧制出来的砂锅锅体呈圆形,同时让火焰向周围喷射。菜口,受热均匀,避免生货的发生。点火后盖上笼锅。笼锅也是用坩埚制成的,其形状取决于炉型。扣在炉子上时具有良好的密封和保温功能。

图为:连翘茶在玻璃杯中“跳舞”

“七扇”就是吹风,俗称“扇”。 “韛”是一块形状像乌龟的薄板,周围铺满碎布。人们握住木板前的木柄,来回推拉,将风送入炉孔,吹入氧气,以助燃。为了保持炉内1200至1300度的高温,必须快速搅拌。过去,没有高温防护设施,吹吹风的人都戴着草帽,脸上穿着单衣,热得满头大汗。一个人根本受不了,就得两个人轮流交替做。烧制约一个小时后,经验最丰富的“火头”抬起笼罐观察色调。待锅烧至红黄色或黄白色时即可停火,取出笼子。

“八叉”就是用铁叉将烧焦的锅坯夹住,放入预先做好的眼窝内,眼窝内装有柴火、锯末。将一对盆坯放入巢中,并用笼盆封闭。火红的锅在窝里用柴火和锯末燃烧,经熏烤后,约20至30分钟后,闪亮的砂锅就出笼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信阳毛尖_毛尖的功效与作用-信阳毛尖网 - -【信阳毛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angmaojiantea.com/1954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