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是指以柴火为燃料烧制的陶瓷制品。主要分为有釉(底釉)和无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代天目碗、青瓷釉均施釉。日本的备前烧没有上釉(以天然灰效果为准)。
烧柴是一项古老的技艺,烧窑是相当困难的。柴工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土壤:烧柴用的陶土有很多,都是陶工自己准备的。考虑陶土的耐热温度、柴火窑的性质、柴火的一般类型等;追求的是让土壤产生温暖、厚重、平静、内敛的柴火。燃烧之美。
木柴:一般来说,木材需要放置3至6个月左右(避免湿度太大)以利于燃烧。种类有樟脑、龙眼、荔枝、莲雾、废木等。
窑炉:仅燃烧木材来提供热能。一般烧一窑需3至5天。这期间需要轮班喂柴,不睡觉不休息。加柴的速度和方法、柴火的一般种类、气候条件、空气流入量等细微因素,都在不断影响着窑内作品的颜色变化。
灰烬:在柴窑烧制陶器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并随热空气飘散。当温度达到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熔化,木灰中的铁使陶圈中的铁形成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这样形成的釉称为“自然落灰釉”。天然的落灰釉乍看不太起眼,但越看越吸引人,这就是木烧作品的魅力。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制瓷历史,历代的传承和发展也使得人们对陶瓷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窑炉的主要燃料。烧制陶器时,将瓷体覆盖起来,使木灰与火隔绝,避免与其直接接触,使产品釉色保持一致。釉上落灰的痕迹或胎体上火烧的痕迹,只要技术允许,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是不被人们所欣赏的,都被视为“瑕疵”。
然而,在现代制瓷、烧造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木烧审美完全不同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烧造观”正在盛行。现代木材燃烧技术追求的是木灰与土壤之间的自然关系。合并。
当代燃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燃木工作时不使用盖子,这意味着对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病”的认识。其特点是木材燃烧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可以直接进入窑炉。与普通的美釉水不同,窑中的灰分自然附着在坯体上,在高温烘烤下形成温润、光泽、层次分明的釉面。釉色丰富自然灰;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光滑或粗糙的纹理,并变化各种颜色,一旦停止燃烧就会留下痕迹,自然且不粉饰,不会重复并且很难预测其窑烧的结果。
一种质朴、雄浑、质朴的美感油然而生,这也是柴陶人为之痴迷、潜心追求的原因。传统强调技术,而当代则更注重观念和对人类自由的追求。
此时,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者不再注重清晰的造型和纹饰设计,而更多地关注窑炉烧制时的气氛、粘土的种类、作为燃料的柴火的种类、烧制的时间、和温度。控制等对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作品的细节呈现出更多的偶然特征,作品的性格也因为这些偶然的细节而呈现。
柴烧陶瓷与普通窑炉的区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入窑,灰烬在高温下熔化,形成天然的灰色釉。其色彩温暖,层次丰富,质感粗犷有力。药不同;不重复,窑炉结果难以预测。如果是卧式火焰窑,烧成的作品在火面和背火面上都有阴阳变化和火焰痕迹。它散发着一种质朴、雄浑、古朴的美感,这也是柴陶工们为之着迷的原因。
燃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只要掌握了大体原理,其他的呈现都会被视为随机效果。柴烧陶的特征并不那么精确。除了预期的效果之外,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这也是木材燃烧的迷人之处。出窑前谁都没有把握,总有意外的收获。
柴不仅仅是柴火的燃烧,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舞蹈,以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形成精美的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受到器身被火焰烧灼的吻痕以及柴火燃烧灰烬产生的灰釉。整体呈现出粗犷自然的质感、朴实厚重的色彩、深沉内敛的优雅。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这是电窑或燃气窑所无法企及的。
对于柴烧作品来说,创作者的坚持比技艺更重要,因为技艺早已溶解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共鸣的大地交响曲中,重生为充满活力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