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强大的凝聚力、有文化传统、有博大的胸怀、有包容的态度。这里有山水的智慧,有大海的勇气,有有趣的灵魂。摘自《东建西藏》。
这批茶具于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后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最完美、最精美的茶具文物。
据《五丈杯》记载,一个茶槽里有七样东西,一个茶槽,一个茶罗,一个勺子,一共八十两。同时,银质鎏金飞鸿纹长柄勺的茶碗上还刻有“五兄弟”四字。
从实物来看,《五丈杯》中的“七物”应该是:银器上标有茶磨鎏金飞鸿纹的茶具和茶觚轴。
此外,还有玻璃茶杯、茶杯两种,被列入《五丈杯》中的茶具。从这套豪华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对饮茶的重视,而且过程极其繁琐。
第一步:准备干燥茶饼
唐代喝茶所用的“茶叶”必须加工压制成茶饼,通常用纸或魔芋叶包裹,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以通风防潮。 -证明。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已受潮,则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烘烤一会儿,使茶饼干燥并容易压碎。
金银丝结笼:整体高15.0厘米,总重335克。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罩盖为穹顶,笼内有吊梁,罩盖与吊梁用链条连接。整个笼子是用极细的金银线编织而成的。这套茶具是用金银丝制成的。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可分为粥茶法、粉茶法、散茶法三个阶段。
唐代以后,煮粥、泡茶的方法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这时候用粉茶的方法就比较贵了。
春季采摘茶笋、茶芽,经蒸、捣、揉、加香料压制成茶饼。平时应将茶饼悬挂在高处,阴凉通风,保持干燥。服用时需要烘烤。将装有茶饼的笼子放在炭火上,烘烤茶叶中的水蒸气,以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法门寺的鎏金、银笼制作精美。笼子底部焊有四只腿,笼子不大。估计这个尺寸的笼子可以装四五两小茶饼。
第二步:将水烧开
唐代煎茶,首先要在炉子里烧水。民间炉灶通常由铜、铁甚至粘土制成。但作为宫廷茶具,它在材质和制作上,以及工艺和装饰上都非常讲究,这显然是民间炉具无法比拟的。
唐虎门高圈足银风炉:整体高56.0厘米,盖高31.3厘米,直径17.7厘米,炉高25.2厘米,总重3920克。
整个机身干净整洁,由金属板制成,由盖和机身组成。炉盖顶部有三层银片,做成莲瓣,托起圆锥形的莲蕾。盖呈半球形,上部镂空,内有两层莲瓣。盖子边缘有三层棱镜。炉体窄口,深腹,呈圆筒形,平底,圈足。沿口部还有三层逐渐变窄的脊线。腹部上小下大,有安定感。腹壁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作圈足。腹部下部有六个锅门,以利通风和防火。炉底与炉壁铆接,焊下十字铜片,支撑木炭燃烧起火。炉体两侧各设有一个手柄,方便移动。出土时,盖上贴有印章,墨书:书“大阴炉,大臣杨福恭”。说明这件高圈足座的银炉是杨福恭专用的。
火筋
筋,又称筷子、筷子。古人对茶具的理解与今天的人不同。古人认为一切与煮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
这样,煎茶烧水时用来生火、加木炭的排骨自然就包含在茶具中了。在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一些茶道作品中,一提到茶具,就会提到火筋。民间使用的火筋通常由铁或锻铜制成;宫廷或达官贵人所用的火筋,一般都是用金银制成的。
第三步:碾茶
取出的茶饼需要粉碎成细粉。地宫的茶槽和磨坊是用来碾碎茶饼的。
皇室饮茶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用茶量小,轻推慢拉。 “磨成金粉,轻柔如松花”,所以抹刀轴显得小巧而别致。后宋徽宗认为:“一切碾制,槽一般是陡的,轮一般是尖而细的。如果槽深而陡,则底部准确,茶叶聚集;”他没想到唐人却做出了他认为最理想的磨茶机。
第四步:筛茶
茶饼在茶槽中被粉碎成粉末,仍需过筛。筛是点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唐代点茶时,茶粉是放在碗里的。先将浆糊调匀,将汤在茶瓶中煮沸,然后倒入碗中。粉末很厚,或者粗细不均匀,搅拌时不能得到最佳效果。因此,茶螺子就成为点茶的重点茶具。
唐鎏金陶(kn)门座茶螺子:
整体高度9.5厘米,主体长13.4厘米,宽8.4厘米,抽屉长12.7厘米,宽7.5厘米,高2.0厘米,座椅长14.9厘米,宽8.9厘米,高2.0厘米,总重量1472克。
通体呈长方形,由盖、抽屉、抽屉、架子、底座组成,均由金属板材制成,并涂以金漆。顶凿与两身躯在空中相对,衬着流云。盖莎的周围饰有云彩。架两侧有仙人手持旗帜骑鹤,另外两侧有仙鹤对飞,周围有莲瓣图案。抽屉和抽屉均为盒形,中间有网,抽屉饰有流动的云纹图案,并有把手。架下有桌形座,空心锅门。
这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叶,是我们在古代能见到的第一件真正的茶叶,非常难得。茶棒棒糖分为纱架和纱抽屉,两者都放在一个方盒子里。上面的纱架上,还残留着一些用丝线编织的纱布,网眼极细。下层纱屉接住筛子下的茶粉,可开箱拍照。过筛的茶粉应装入盒中保存,以保持茶香。
龟形,头高,尾弯,四足内收,以甲壳为盖,内焊椭圆口框,尾焊于龟腹,各部位装饰与龟身相似,形象逼真。龟的腹部是用来储存碎茶粉的。喝茶时,可以脱下盖(甲)舀起,也可以从龟口中倒出,非常方便。
第五步:调茶
是煮茶时放入茶粉的量具。 《茶经》云:“规者为分寸,为准度,为度”。
鎏金人物画银坛由薄板制成,并饰有鎏金。该罐直口,深腹,平底,高圈足,带盖。盖钮呈珍珠形状。盖子凸起,分成四瓣。每片花瓣上都浮现出一只飞翔的狮子,花瓣上刻有藤蔓,轮廓分明。盖与腹以母子口扣紧在一起,腹壁分四扇壶门。其上各刻有四幅寓意人物画。将绘画技艺与金银片凿工艺相结合。
古代喝茶就像喝茶一样。跳大子是用来拌茶喝的。先放入茶粉,加入盐、姜、葱等调味品。然后,用开水将茶叶泡成糊状,放入条大子中;加开水冲泡茶汤供人饮用。
烟台
三足盐桌由盖、桌板、三脚架组成。盖上有一个空心莲蓬柄,带有铰链,可开闭成上、下两半,并焊接在盖上。空心手柄,通常用于放花椒。与其相连的盖心饰有一圈花朵和摩羯座四尾。盖的边缘呈莲花形状,下面有配套的桌子,用于储存盐。鼎焊接在平台上,整体形状像一片扁平的荷叶。支架由银管制成,中间斜伸出四根树枝,树枝上是两个花蕾和两个摩羯座。支架上刻有铭文,上书“咸通九年文思院批准修建金银盐台”:是皇帝特制的;这绝对是一个用来盛盐的盐台。陆羽《茶经五沸》说:“初沸时,水化多少,以盐调之,即弃余饮,若无,岂如滋味?”调味时可加入适量盐调味。当然,也建议不要太咸,不然的话,不就跟喝盐水一样了吗?茶汤以盐等佐料调味,唐代以前使用较多。因此,陆羽在《茶经四器》中曾提到,茶具“鹾簋,瓷质,直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盐花”。 ”。这与上面提到的情况是一致的。三足盐桌也有同样的用途,也是炒茶的器具之一。不过,陆羽也提到了“介”与“鹾鬼”的搭配。它是用竹子制成的,是一种取盐的器具。这在出土的唐三祖盐台上是从未见过的。唐代有人反对用盐调味茶。唐学能认为“盐损而加共戒”(见《蜀州郑世君赠鸟嘴茶应八韵》),说盐损茶。茶味,不宜添加过多。因此,唐代以后,很少见到用盐调味的茶汤了。
第六步:点茶
搅拌技术高,能产生浓郁的白色泡沫,称为汤花。长柄银勺是煮茶时拍汤面的工具。但唐代茶杯普遍为瓷质,颜色以白釉、绿釉为主。
锻造成型,饰有鎏金装饰。勺子表面呈椭圆形,略凹。勺柄长,上宽下窄。手柄上部覆有7毫米宽的银板。柄面自上而下凿刻,饰三段卷草纹,其间以凸起的莲蕾为栏。柄背光亮,中部竖凿有“重耳良”三字,下有“五兄弟”一笔。
盘子
盘缘呈五曲菱形,浅腹,平底。腹壁分五瓣凹棱,每瓣刻十字形折枝花,盘中央饰阔叶花,口沿刻圆形的简化莲花花瓣图案。这个银盘可以盛茶。
从这套茶具可以看出,唐代宫廷茶事繁盛,形成一种繁复、群团、重等级、重礼仪,表现出极具艺术性的茶文化活动和唐宫廷茶道。
法门寺出土的大唐系列宫廷茶具,不仅为唐代大兴的饮茶风格提供了佐证,也为人们还原唐代宫廷茶道提供了依据。
法门寺地宫收藏的茶具不仅限于“七物”,还有盐桌、茶笼、茶碗、茶托等器物,部分茶具还为唐懿宗所用。王朝。上述茶具质地昂贵,工艺精湛,造型美观,价值极高,堪称茶具中的国宝。它是唐代茶文化繁荣的综合体现,也是唐代宫廷茶道繁荣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