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宋代学者苏东坡晚年无志。他放弃官职,来到蜀山,住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他喜欢喝茶,对茶也很讲究。这里不仅出产著名的“汤公茶”,还有玉女湖、金沙泉的好水、“竞海”的紫砂壶。有了这三件事,苏东坡感觉吃茶吟诗比在京城做官还要舒服,但是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是觉得有一点是美中不足的。什么?紫砂壶也太小了,怎么办?苏东坡想:我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个大茶壶呢?是的,自己制作茶壶供自己使用!他让舒童买了最好的天青泥和一些必要的工具,开始干活。谁知道,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做了几个月,苏东坡仍然不知所措。
一天晚上,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了点心。苏东坡手里拿着点心,却把目光转向灯笼,心想:哎呀!我为什么不做一个灯笼形状的茶壶呢?吃完零食,说到做到,该做的就做。当毛坯完成后,问题就出来了:由于粘土腐烂,茶壶的肩部不断下垂。苏东坡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劈开几片竹片,放在灯笼罐的肚子里,等泥变硬,再把竹片去掉。
灯笼壶就做好了,又大又光滑,不好拿,所以必须做一个壶柄。苏东坡想,我这个茶壶是用来泡茶的。如果像其他茶壶一样把柄放在壶腹的侧面,烧火时柄会发黑、发烫。该怎么办?想了想,抬头一看,屋顶上的横梁从一端跨到另一端,两端都有木柱支撑。他灵机一动,说道:“是啊!”他赶紧开始制作一个梁形的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精工细作,这只茶壶完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便给它取名为“提良壶”。
由于这种茶壶造型独特,后来有艺人仿制,把这种款式的茶壶称为“东坡提凉壶”,简称“提素”。
壶上刻有苏东坡《煎茶歌》中的一个名词“松风竹炉,与壶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