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英文名China,是瓷器刚传入西方时“瓷器”一词的谐音。古代的名窑还有不少,我们无法一一介绍。我们只选取与茶具密切相关的名窑,在此进行介绍。
1. 越窑
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唐代吕龟蒙的《秘色月气》诗中。是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的总称。它形成于汉代,历经三国、西晋,唐末五朝达到鼎盛,北宋中叶衰落。中心产区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历来以生产优质青瓷为主。陆羽在《茶经四器》中评价茶碗的品质:“若兴瓷如银,越瓷如玉,则兴不如越;兴瓷如雪,且瓷多如冰,兴不如月二“兴瓷白褐赤,越瓷青棕绿,兴不如月三。”陆羽沸腾了。又喝绿茶,对越瓷推崇备至。
2. 邢窑
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时属行州,故名。该窑始于隋,盛于唐。主要生产质地细腻、釉色白的白瓷。 《茶经》中陆羽认为兴不如乐,主要是因为他喝的是蒸青饼茶。如果他用红花来比较,或者来体现真正的茶色,结果就会恰恰相反,所以两者各有千秋,关键就看是否符合茶的性质。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时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末年,青瓷为宫廷烧制。它是古代第一座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蓝色为主,采用石灰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呈劈裂状,胎体灰黑色,胎骨较薄。
4.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省蔚县,因唐宋时属均州而得名。始于唐,盛于北宋,衰于元。主要生产铜红釉,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还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5. 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次村、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白瓷烧制于唐代,五朝有较大发展。白瓷的釉层略带青色,釉色如泪水般流淌。北宋后期采用叠烧法,碗、盘口部无釉,称为“芒口”。五朝及北宋时期烧造了一些宫廷瓷器,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制白瓷外,还烧制黑釉、酱釉、绿釉等。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名窑之一,是宋朝南迁后建立的专门烧造宫廷瓷器的窑场。早期位于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大窑、金村、溪口),后期位于临安近郊潭下(今五桂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南郊)。两窑烧制的器物胎体、釉色特征十分一致,很难区分。它们都很薄,呈现黑色、灰色等颜色;轮胎沿足底裸露,故称“紫口铁足”。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现在法国市场,轰动法国。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称呼,只好用欧洲著名戏剧《牧羊女》中女主角喜来登所穿的蓝色长袍来比喻,于是“喜来登”就成了青瓷的代名词。如今龙泉窑又有了新的发展。南宋官窑博物馆建于杭州南宋官窑遗址。
7.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有些文献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其实是谣言。传世的哥窑瓷器有黑色、深灰色、浅灰色、土黄色等颜色。釉色以灰蓝色为主,也有米色、乳白色等颜色。因此,乳白色的感觉很强烈。釉面有大小颗粒,细粒呈黄色,粗粒呈黑褐色,俗称“金丝铁丝”。从瓷器的釉色、图案、造型来看,均与宋代龙泉官窑有所不同。
8. 建造一座窑炉
在今福建简阳。从唐代开始,早期烧制了一些青瓷。北宋时期,以生产兔毛纹黑釉茶杯而闻名。兔毛纹是釉面的条状晶体,有黄、白两种颜色,称为金、银兔毛;有的釉晶呈油滴状,称为鹤斑、鸽斑。也有少数窑变釉,在油滴晶体周围呈现蓝色。光泽。这种茶杯传入日本时,被称为“天目碗”,如“窑边天目”、“油滴天目”等。现在它们已经成为日本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色比底少,胎体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被称为“铁胎”。宋代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在《茶志》中说:“茶色洁白,宜用黑杯。建安所产茶色呈青色,纹样如兔毛,最重要的是用起来,其他地方的要么是稀的,要么是颜色紫的,都不如他们的,青白的杯子,是不适合尝试打架的人用的。可见,宋代斗茶风格也以建窑制作的茶碗为最佳。工具。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和白瓷两种。青瓷的颜色是灰色的,而白瓷的颜色是纯正的。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岩”的美誉。宋代主要烧制青花瓷器。元代为宫廷烧制青花瓷,上面有“书福”字样,还烧制青花瓷、釉里红等品种。明代,这里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并设有烧制宫廷茶道茶具的作坊。此时,青花瓷器得到很大发展,茶具也传入日本。日本茶道鼻祖村田柱光非常喜爱它,称其为“珍珠青瓷”。此时,釉上彩、斗彩、素色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并烧制出多种珍稀的青釉、红釉和甜白釉瓷器。清代又创制了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开始出口日本,明清时期又大量进口到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德镇陶瓷”的地位。
10. 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早在汉晋时期就烧制青瓷,产品造型、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体疏松,釉色呈青黄色,常见釉面剥落现象。宋代开始烧制陶器,明代以产紫砂而闻名。据明末周高启所著的《阳羡茶壶系列》记载,紫砂茶壶的创始人是金沙寺的和尚,开始供奉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