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碧螺春的工序的问题,以及和炒碧螺春工序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碧螺春产自哪里
碧螺春的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的洞庭山,因为产地靠近洞庭湖,所以又被称为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在古时候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即使现在也是送礼的佳品,那么碧螺春产自于哪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碧螺春在唐朝时期被列为贡品,高等级的碧螺春,一斤茶叶需要有芽头7万个。茶叶经过干炒之后形状看起来像田兄拿返螺,又在春天出产,所以称为碧螺春。 02 碧螺春经过开水冲泡之后,在茶杯里面犹如白云翻滚,浓郁的香味扑鼻。碧螺春的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炒青等。 03 碧螺春产区是中国有名的茶叶产区,在茶树之间兼种有各种果树,茶叶吸收果的香味,形成了一种独特敏清的花香果味。 04 碧螺春茶的采摘很有特点,采摘的时间早,采的茶叶要嫩,还要采得干净。一般采茶的时节为春分时节羡饥前后。 05 一等的碧螺春茶,卷曲起来犹如田螺,全身披上一层白毫。用开水冲泡之后,茶汤清澈碧绿,喝了之后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关于茶叶“碧螺春”
来历:
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茶用唯拆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吴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后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但觉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从此以后碧螺春茶就成为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
采摘时间: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制作方式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绝培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并山唯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关于碧螺春的工序和炒碧螺春工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